第1318章 枕边风(上)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195 字 8天前

随着王锡爵的到来,国本之争压倒了此前风头正盛的谤君案,一时之间成为京师百官的新焦点、

为此,京师局势自然也出现了新的动向。实学派官员们开始不顾寻常“规矩”,三番五次上门拜访高务实或者许国。在拜访高务实的官员中,甚至出现了张学颜与吴兑这两位阁臣的身影。

心学派的官员们也没闲着,包括申时行在内,都去了王锡爵的府上拜会,美其名曰是庆祝他起复回京,实际上自然是就近期的局势举行一个内部会议。

王锡爵在内阁排名虽然最末,但毕竟身份特殊,而且一来就抢足了风头,申时行也乐意给他这个面子,在这次会晤之中把绝大多数发言的机会都让给了他,看起来一副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模样。

其实申时行与王锡爵虽然关系不错,但往日也并没有好到这个份上。但正如同《明史》中对他们两人个性的评价一样,“然时行柔和,而锡爵性刚负气。”

王锡爵幼时便好名,常有惊人之语,又因为是学霸,名头很是不小。昔日在高拱当政之后,他因为自己的耿直和端方之名,逐步引起了高拱的关注,把他从南京国子监司业转任北京国子监司业,不久升为右春坊右中允。

之后,因为一段时间以来王锡爵都表现得很正常,于是又是在高拱的主持下,将他升任为国子监祭酒和詹事府詹事等职。

尤其要提国子监祭酒一职,这是高拱自己当初做过的,他很重视这个位置,任命得很谨慎。若不是名声素佳、学问扎实之人,高拱是绝不肯乱给的。

不过,国子监祭酒就算是小九卿之一了,詹事府詹事也是一样。王锡爵到了这一步,大概是觉得自己翅膀已经硬了,开始暴露出他完全是心学派官员的一面,忽然上疏弹劾内阁忙于政争而懈怠政务,终于成功触怒了首辅高拱,被贬到南京翰林院掌院事。

当时高拱已经在高务实的帮助下击败张、冯联盟,完全掌握内阁,心学派没有人敢出手相助王锡爵,因此王锡爵老实了下来,也明白自己不可能和高拱硬刚,态度有所软化。

如此过去两年,高拱认为王锡爵应该是“想通了”,查其吏部档案,他在南京翰林院的表现也很优秀,于是高拱又把他调回了北京。

这次回京,只“锻炼”了一年左右,王锡爵就被高拱提拔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之职,并依旧让他充经筵日讲官——彼时,王锡爵是日讲官中正式职务最高的翰林学官,正经的帝师地位就是这么来的。

本来,如果时间到此为止,王锡爵几乎就算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表现了,虽是持心学派立场的南榜官员,但偏偏又还挺得高拱器重。

可惜,此时已经到了万历六年,高拱突然逝世,实学派虽有郭朴接过权柄,但一时之间也要先稳住阵脚,顾不得太多其他事。

于是王锡爵又出来说话了,他看似非常公允地上了一道疏文,表示高拱在时,以首辅兼掌铨务,权力太大,不符合祖宗至意。不过考虑到当时高拱是顾命首辅而皇上年幼,这么做也还可行,然而现在既然顾命首辅已经身故,皇上的年纪也逐渐大了,这种兼任就不该继续下去。

因此王锡爵表示,请首辅郭朴辞任吏部尚书。

王锡爵的这一手其实很有想法,不仅道理说得过去,而且时机把握很好,郭朴虽然也是老臣,毕竟不像高拱那么刚直,这样堂堂正正的讲道理,是有可能说服他的。

然而王锡爵还是算漏了一些事。

皇帝虽然年纪逐渐大了,但其实也才十六岁,而且李太后当时根本不觉得皇帝能做得好,她那时候的说法是等皇帝三十岁再让首辅放权——这话估计不是真心话,但至少反应了李太后对皇帝“不成熟”的一种担忧。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朴又是“顾命辅臣”之一,凭什么不能兼任吏部尚书呢?高先生兼任了八年,难道出了什么乱子了吗?没有嘛!

于是两宫懿旨直接下给了郭朴,让他不准辞去兼职。

王锡爵的主意就此落空,不过经此一事,他就彻底洗脱了自己和实学派的瓜葛,正式被当做心学派大佬之一了。

申时行当时是深知这一幕的,也认为王锡爵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开始关注起他来,并很快打算力推,成就一段佳话。(因为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是同年,而且是三鼎甲。)

可惜那时候郭朴的地位已经巩固,作为唯一还在任的顾命辅臣,申时行在他面前只有唯唯诺诺的份,于是王锡爵也就被卡死在了翰林院,根本挪不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