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朝归倭附(圆九)两年危险期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974 字 6天前

朝臣们当然是按照儒家传统,认为将来的皇帝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才能好好治理国家,而其他皇子们……反正将来都是“养猪”,读不读书也没差,甚至不读书反而简单好管理。因此,争国本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长子年纪渐长,再苦等皇后产下嫡子就要耽误皇长子的读书时间了。

这里还有个不可说的问题,那就是大明朝的皇帝寿年有点问题,长寿的实在不算多。天知道皇上您哪天就龙驭宾天了,到时候留下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皇长子继位,这天下不得乱套吗?

当然,不管怎么说,这事终究还是拖到了现在。而问题在于,高务实这个“拖派”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投入什么成本,可是其他派系的其他人……他们已经投入了太多,甚至很多人已经明确站队过了好几次。

这就很要命了,因为在皇子继位问题上,你今天既然站了队,不可能明天又表示说我昨天那是喝多了,站队不是我的本意。

这种事往往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今天站了皇长子,这辈子基本上就只能站死在这个圈里,几乎不可能反悔跳入另一个圈里去。

然而如今皇后的嫡子真的出生了,皇长子眼看继位无望,如果不想让前期投资变成沉没成本,可行的办法是什么?显然不是继续论战,强行论证出一个皇长子应该继位的结论,因为那根本不可能成功。

唯一能够改变当前这般被动局面的情况在此时只有一个:皇后嫡子早夭。至于具体这孩子是如何早夭的……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

这是非常极端的一种可能性,而且按照一般情况而言,外廷的文臣并不能将手伸到皇宫大内之中。即便是高务实,对于皇宫之内也只能说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平时看来不小,但也未必能影响到宫中的安全局势。

既然以高务实与内廷的关系之亲密,尤其是在陈矩等大珰都是他多年经营的人脉情况下,也不足以在宫中干出“某些大事”。那么理论上外廷的文臣们,尤其是以往明确站队皇长子的心学派文臣们,又怎么可能做得到“让皇后嫡子早夭”这种事呢?

可是事情的确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同样要面对“皇后嫡子”这一威胁的人并不只是心学派的外廷文臣,至少还有……郑皇贵妃和其子朱常洵。

朱常洵其实本来还有一位同母兄长朱常溆和一位同母弟朱常治,但前者刚刚出生很快就夭折,后者同样早夭,死时不足周岁,所以朱常洵作为朱翊钧的第三子、郑贵妃的亲生次子,实际上已经是郑贵妃的独子了。

皇长子朱常洛出生于万历十年,朱常洵则出生于万历十四年。前者如今虚岁十八,后者虚岁十四。按照规定来说,大明朝男子十六岁成年,故朱常洛现在其实已经算是成年皇子,而朱常洵则还差一点。

其实,原历史上朱翊钧在万历二十九年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正是在于这一年朱常洵成年——朱常洛成年不外封藩国没问题,因为他是皇长子,可是朱常洵成年却不封王,外廷就死活不肯答应了。

刘平的话虽然问得没头没尾,但高务实哪里不知道其中的几个关键点?当下首要的问题是一定要确保皇后嫡子平安活下来,其次则是必须趁早将皇长子封王并且送出京师,让他之国。

但是即便做成了这两件事也还不算完,因为按照此前的先例来看,太子的册立通常不会太早——主要还是怕夭折。大明朝如今历经十三帝,从成为太子的年纪来看,最早的是武宗正德帝,当时年仅两岁。

不过正德帝这件事其实有点特例的意思,因为其父孝宗皇帝毕生只爱张皇后一人,连妃嫔都不曾纳过一人。张皇后只生了两个儿子,其中次子还早夭,于是皇帝觉得反正也没有别的太子人选,不如早立早安心。

朱翊钧的情况与孝宗皇帝当然不同,他虽然最宠郑皇贵妃,但对皇后的地位却也从未出现过动摇之态,这就意味着皇后嫡子既然出生,太子之位也就事实上定了。

唯一,不对,唯二的两个问题是,要确定太子度过最容易夭折的危险期,以及要让此前最受宠的三子朱常洵之国。

这两件事目前来看,在时间上还正好能凑得上:朱翊钧可以按照武宗被立储的时间为先例,在皇嫡子两岁之后考虑册立太子,而两年之后恰好朱常洵成年,可以册封王位并使其之国。

因此,高务实知道眼下最关键的时间段便是从今往后的这两年,刘平想问的恐怕也正是:“这两年怎么办?”

让皇嫡子早夭这件事,心学派的人想必是做不到的,然则郑贵妃可未必做不到。

“兹事体大,你一会儿想办法与陈掌印联系上,请他找个时间与你一同到我府上一晤。”

高务实的面色比刘平还要严肃,又叮嘱道:“千万切记,你们不在宫里的时候,一定要将皇后娘娘和皇嫡子身边的人都安排得稳稳当当,必须确保每一个人都是绝对可信之人,丝毫疏漏都不能有。”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曹面子”、“Fafnor00”、“KIKI凯”、“书友”、“流光剑雨”、“初次登录”的月票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书友”的14张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