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决战前夕下

城门大开,不少民众都从城内出来迎接兴华军的到来。这些民众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他们已经过了太久担惊受怕的日子了,他们再也不想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了,这时候只要有人能让他们脱离苦海,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来,那就是大救星。

宋应升走在队伍的最前方,朝民众喊道:“本官是宋应升,乡亲们,兴华军来了,你们安全了。”

民众激动万分,欢呼着将宋应升围在中间。很多人将手中快要告罄的粮食拿出来,想要送给兴华军的士兵。高衡骑在黑雄马上注视着这一切,所谓箪食壶浆,也就是这种场面了吧。不过这些民众已经够惨了,兴华军是无论如何不能要他们的粮食的。

不仅如此,因为船运的缘故,兴华军还能分出一些粮食来救济一下难民。正当高衡吩咐左右,让他们匀出一些粮食来救济难民的时候,一名塘马飞奔到了高衡的面前。

高衡立刻问道:“嗯?福建方向有何消息?”

那塘马立刻将怀中信封交给了高衡,正是冯锡范的亲笔信,兴华军出发之后,他们一直和郑成功保持联系,从台岛到大陆沿海的海面上,到处都是送信的小船。在大陆沿岸的土地上,有很多来回往返的塘马,将两军的消息互相通报。因为清军已经撤出两广的缘故,目前在广东境内通信是绝对安全的。其实就算是清军掌握了兴华军和郑家军的动向也没用,高衡这是阳谋,大军北上就是跟你八旗军决战的。

多尔衮根本没得选,要不就整顿兵马跟兴华军决一死战,要不就继续退兵,兴华军进一步,他们就退一步,最好是一直退到京师去,一直退到关外去,那兴华军就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作为清廷上层的统治者,多尔衮实际上也明白,一旦退出关外,就意味着灭亡。实际上,当年孙承宗在辽东的方略是最合理的,解决建虏的问题,根本不在于决战,而是在于围困和消耗。当年袁、孙二人在辽东筑造堡垒,步步紧逼,就是想把辽东军阵打造成铜墙铁壁,让建虏无法进入辽东地界,如此一来,光靠建虏这点人力物力,还有低下的生产力,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只要大明跟他们断绝来往,不出十年功夫,自己就完了。

可是上面就是不听,非要发兵征讨,结果连战连败,最终丢掉了辽东。但是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多尔衮明白高衡不是傻子,一旦让他这种人取得了整个华夏的土地和人力。满清只要退出关外,就永远不可能有回来的那一天了。

所以说高衡用的是阳谋,多尔衮避无可避,不消灭兴华军,就是死路一条。

高衡一目十行看完了信件,然后对左右道:“你们看看,多尔衮这回聪明了,开始收缩兵力了,看来,我们的计划要做出更改了。”

阿木道:“大帅,您的意思是?”

高衡道:“多尔衮主动撤兵,一定是准备收缩兵力跟我们来一场最后的决战,如果这时候,我们还执行原定压迫敌军,逼着他们北撤的计划就是浪费了,当务之急,是立刻切断多尔衮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