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己年生人:天梁化科守命,禄存暗合午宫

紫薇数 金倍 1330 字 2天前

大唐贞元,盛世风华如锦缎铺陈,长安城中,车水马龙,处处透着繁华喧嚣。己年降生的苏文远,呱呱坠地于一户书香世家。其家族累世簪缨,藏书颇丰,长辈皆饱学之士,在这墨香四溢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苏文远自幼便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天赋。

牙牙学语时,他便对祖父诵读的经史子集表现出浓厚兴趣,眼眸中闪烁着好奇与聪慧之光。待稍长,更是手不释卷,日夜沉浸于书海之中,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不仅如此,苏文远天生一副悲悯心肠,邻里间若有争吵纠纷,孩童在外玩耍不慎落难,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去。

记得有一回,隔壁老叟与年轻后生因宅基地起了争执,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眼看就要拳脚相向。苏文远听闻喧闹,匆忙赶来,他先是深深一揖,以稚嫩却沉稳的嗓音说道:“二位伯伯莫要动火,万事以和为贵。”随后,引经据典,将古籍中邻里和睦共处的典故娓娓道来,又条分缕析地剖析利弊,二人听着这童言童语中的大道理,不禁面露惭色,握手言和。又一次,冬日寒雪纷飞,街头一个小乞儿饿倒在地,苏文远瞧见,毫不犹豫地解下自己的披风裹住乞儿,又跑回家中,拿来热粥干粮,悉心照料,直至乞儿恢复元气。众人见他如此作为,皆赞其有仁人之心,仿若那高悬天际、慈悲为怀的天梁星降世临凡。

岁月悠悠,苏文远长成了挺拔少年,才学更是出众,名动长安士林。彼时科举,乃文人踏入仕途、实现治国安邦抱负的通天梯,苏文远踌躇满志,志在必得。他日夜苦读,精心准备,只盼能在科场一展身手,为大唐社稷添砖加瓦。

然而,科场如战场,风云变幻,暗潮汹涌。权贵们相互勾结,把持着这选拔人才的要津,寒门子弟想要脱颖而出,难如登天。放榜之日,苏文远怀着满腔热望赶赴榜单之下,可那榜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却独独不见他的踪迹。他只觉五雷轰顶,身形晃了几晃,几乎站立不稳。一时间,落寞、愤懑、不甘涌上心头,多年苦读,难道就此付诸东流?

落魄之际,幸而有几位同窗好友不离不弃,他们深知苏文远为人与才华,纷纷解囊相助,将苏文远接到城南破旧庙宇暂且栖身。苏文远在这昏暗潮湿的庙宇之中,望着摇曳的烛火,心中五味杂陈,可那救国济民的壮志却未曾有半分消磨。

一日,苏文远踱步至市井,只见人群熙攘,议论纷纷。细细一听,原来是边关急报传来,吐蕃铁骑犯境,烧杀抢掠,边民苦不堪言。朝廷大军开赴前线,却面临着粮草辎重转运的重重难题,山路崎岖,又遭吐蕃袭扰,军需筹备几近停滞,而百姓也深受征戍之苦,赋税加重,田园荒芜。苏文远听闻这些,顿觉心忧如焚,仿若有烈火在胸腔灼烧,彻夜未眠。思来想去,他毅然决定奔赴前线,凭借自己所学,助大军调配军资,解这燃眉之急。

收拾行囊,踏上征途。行至中途,在一家偏僻客栈歇脚时,苏文远结识了一位神秘胡商,名叫阿史那利。此人高鼻深目,眼眸深邃如幽潭,目光却炯炯如炬,透着精明与睿智。阿史那利见苏文远一袭青衫,虽简朴破旧,却难掩周身儒雅气质,谈吐不凡,又听闻他欲往边关解军需困境,不禁心生钦佩。

客栈烛火摇曳,二人相对而坐,促膝长谈。阿史那利轻轻抿了一口茶,悄然点拨道:“苏公子,欲解当下军需困局,依我之见,可先从改良运粮之法入手。那传统运粮车轱辘粗大,山路崎岖难以行进,不妨改造成窄轮,再裹上铁皮,既可防滑又能经久耐用。再者,疏通商路至关重要,如今官道受阻,可探寻些隐秘小道。就说陇西那处,有一条羊肠小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可避开吐蕃常袭之地,能保粮草安全无虞。还有,西域诸国存有大量粮秣,他们对我大唐茶叶情有独钟,公子不妨设法以茶易粮,再与当地胡商通力合作,疏通往来商路,军需供应何愁不能解决?”苏文远仿若被一道灵光击中,醍醐灌顶,只觉眼前豁然开朗,当下对阿史那利的见识佩服不已,却未曾察觉此人身份竟如此不凡。

一路兼程,苏文远终于抵达前线军营。踏入营帐,商议军情之际,主将见他一介书生,身形瘦弱,面有风霜之色,不禁眉头紧皱,面露轻视之色,众将亦是交头接耳,质疑声声:“这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能为我大军做甚?莫不是来添乱的?”苏文远却仿若未闻,神色镇定,不急不躁。他上前一步,对着沙盘,将自己一路所思、所学、所谋和盘托出:“将军,且听我言。如今正值春末夏初,依我观天象,不日将有暴雨倾盆,届时河水上涨,正利于我军水军突袭敌军侧翼,可令敌军首尾难顾;地理上,那陇西小道我已探得确切,可派精兵护送粮草由此路潜行,避开吐蕃锋芒。再论军需筹备,可速派商队携茶叶去往西域,与诸国贸易换取粮秣,我已结识数位胡商友人,愿为搭桥牵线……”正说着,恰逢军中斥候匆匆入帐,单膝跪地,高声禀报:“将军,我等外出探路,发现一条隐秘路径,与苏先生所言陇西小道相符!”主将听闻,又惊又喜,这才对苏文远刮目相看,当即下令,令其暂掌后勤调度之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文远自此凭借满腹经纶与非凡智慧,在军中迅速站稳脚跟。他待人宽厚仁慈,常亲赴士卒营帐,嘘寒问暖,体恤他们日夜站岗、修筑工事的辛劳,将有限的物资合理分配,确保每一位将士都能吃饱穿暖。又组织当地民夫,带领他们修缮被战火毁坏的道路,搬开巨石,填平沟壑,保障运输通畅无阻。与胡商交易时,苏文远始终秉持公平公正之心,诚信相待,绝不欺瞒哄骗,他的名声渐渐传至西域各部,胡商们皆愿与他往来。而阿史那利更是在暗中不遗余力地助力,凭借其在西域盘根错节的人脉,为苏文远牵线搭桥,诸多部落听闻苏文远之名与他的善举,纷纷伸出橄榄枝,愿与唐军携手合作,如此一来,军需难题迎刃而解。

随着战事渐趋平稳,苏文远立下赫赫战功,捷报频传至长安朝堂之上。朝廷论功行赏,苏文远被召回京城,官拜户部侍郎,主管钱粮赋税这一重任。直至此时,在一场盛宴之上,苏文远才知晓,那昔日客栈偶遇、倾心相助的阿史那利,竟是西域一部落的王子。他倾心大唐文化,久慕中原繁华,愿以和平通商促进双方交流,昔日暗中助力,只为与苏文远结下这善缘。

苏文远在朝堂之上,广交忠义之士,携手弹劾贪官污吏,革新弊政。推行惠民财税之策,减轻百姓徭役赋税,让田间地头再现欢声笑语,百姓富足,仓廪充实。又以博学之才,钻研盐铁商事,整顿市场,去除积弊,使得国库充盈,财货源源不断。

多年之后,白发苍苍的苏文远独坐庭院,回首半生,从科场失意的落魄书生,到朝堂显达、名震天下的肱股之臣,他深感命运之奇妙。他这己年生人,凭借天梁化科赐予的慈悲智慧,心怀苍生,从未忘却济世初心;借由禄存暗合午宫带来的机缘人缘,得贵人阿史那利提携、同窗好友相助、将士百姓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