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因而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一地区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山水虽不如中国西南那样险峻,但也有雁荡山的峭拔。更多的则是杭州西湖那样富有人文情怀的秀丽。
人们戏称上海无海,的确,这里是入海口,江河归海,算得上是汇聚之地了。上海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开放程度是最高的。这里说的开放,不止是外贸、投资等等,更多的是指人们思想的开放。
在国人的收入还以百元计的九十年代,上海的出国潮就已经波澜壮阔了。近邻日本,超级大国美国,都是上海人送孩子出国留学的首选。为了让孩子到国外留学,许多家庭倾囊而出。有些家长甚至辞去公职陪孩子出国,孩子念书,他们在餐厅打工,以赚取孩子的学费,这样的人生助跑,世界范围内恐怕都是首屈一指的。
然而,这种对外部世界的过度追求,也让一些上海人开始忽视了自己的本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在追逐时尚与西方潮流的同时,他们渐渐失去了对家乡根源的认同感。多年以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上海人“占领”了澳洲。(在澳大利亚到处都看得见上海人。)而那里的学生中文水平有可能不如留学生。
与此同时,其他城市的人对于上海人的“崇洋媚外”也产生了反感。这种地域歧视和偏见,进一步加深了城乡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媒介对这种文化变异的反应是最为敏感的,许多栏目都在谈论上海和北京的区别,像是夫妻斗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北京人能“侃”,说自己是天子脚下,雄才大略。上海人会白相,阿拉上海就是比你有腔调。
小芹这个山东出生的女孩,又在北京念了几年书,完全就是一个北方人。从饮食上,她就已经不适应了。顿顿的米饭,她现在学会了早起,因为上海人的早点摊上有豆浆油条,可以让她尝到些面食。可她只享受了一个早晨,就被同事触霉头了。
“咦,什么味道嘛这是,下次侬不要吃这些东西了,味道散布出去的呀。”同事边叫,边皱紧眉头。
同事的挑理让小芹不悦,更戳到了她的痛处。她想起在北大,就是因为老妈给她带的煎饼卷大葱,宿舍里的人嫌弃她土,讨厌大葱的味道,于是就口角,接着就动了手,自己把人打伤,受了处分。如果不是因为那一口吃食,她何至于背了四年的处分。而且,她好像在同学的眼中一直就很土。无论她怎么改变,别人还是觉得她很土。
眼下,这里大多数是本地的上海人,了不起是江浙的,反正都说的吴侬软语,她们时常在一起叽叽咕咕地讲着当地话,那种压迫感让小芹感觉自己是另类,是人群中的大猩猩。开始时,别人问她哪里人,她很诚实地说自己是山东人,结果,她听到一句赞美。
“山东啊,好地方。”
可看看说话人的表情,怎么都有一种戏谑,想努力遮掩却还是显露出来。再往后,她就只回答:在北京长大的。北京,首都嘢,你能不服吗?还别说,老上海最不服气的就是北京。从饮食上,他们讽刺北京人喜欢吃大葱大蒜,从穿着上,他们觉得北京人不好打扮,土气。这恰恰又点燃了小芹心中的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