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隋唐名臣

高颎17岁时为北周齐王宇文宪记室,后从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北齐有功,拜官开府。

580年,杨坚执掌北周军政大权后,高颎成为杨坚的亲信;同年,在杨坚组织平定“三方之乱”的作战中,高颎协助统帅韦孝宽平定叛乱有功,进位柱国,升相府司马。

小主,

581年,杨坚称帝后,高颎成为隋朝的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职务,官居宰相高位。

588年,杨坚命高颎为元帅长史,南渡征伐陈朝,一举攻破建康城,统一了中国,高颎也因大功受封为齐国公。

高颎又率兵抵御突厥进犯,并数次击退对方,巩固了新生的大一统王朝。

后高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免去齐国公爵位。

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起复高颎为太常寺卿。

607年,炀帝借“诽谤朝政”的罪名将高颎诛杀,享年六十六岁,他的儿子也被尽数流放。

高颎文韬武略,卓识超群,处理政务勤恳认真,忠于职守。

他不仅“以天下为己任”,竭尽全力地为治理朝政、发展经济出谋献策,还充分发扬“伯乐精神”,举荐大批贤臣良将为国效力,如文臣如尚书右仆射苏威,武将如杨素、韩擒虎等人,至于为高颎所荐而能建功立业者,诚如史载所说,“不可胜数”

张符笑道:“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可直接看下一章.....

.....可直接看下一章.....

军事

平尉迟迥:杨坚为北周静帝大丞相时,知高颎强明,知兵事,多计谋,任相府司录。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派上柱国韦孝宽率军攻讨起兵反抗的相州总管尉迟迥,大军与迥军隔沁水(今山西、河南境沁河)相持,高颎自请前往监军。随即架桥于沁水,当迥军于上游纵火爆企图焚桥时,高颎令制土堆于水阻之。大军渡沁水后,下令焚桥,使士卒无反顾之心,奋勇进击,大败尉迟迥军。继而与韦孝宽等乘胜攻破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很快平定了相州之乱。

南下平陈:隋文帝有统一南北之志,高颎推荐贺若弼、韩擒虎二将分别任吴州和庐州总管,作灭陈准备。隋开皇元年(581年)九月,节度上柱国长孙览、元景山两路隋军攻陈。开皇二年(582年)春,陈宣帝卒,陈遣使请和,遂以"礼不伐丧"为名而班师。开皇三年(583年),高颎率军与诸将分道击突厥。开皇五年(585年),任左领军大将军。开皇七年(587年),隋灭后梁,高颎奉命赴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安集其遗民,甚得人和。

不久,高颎向文帝献取陈方略:在江南收获季节,调兵扬言进袭,使陈集兵守御,以误其农时;不断以佯动迷惑疲惫陈军,待其习以为常而懈怠时,举兵渡江进击。同时派人潜入陈境,纵火焚其储备物资,使之困敝。文帝纳其策。开皇八年(588年)冬至开皇九年(589年)春,在隋灭陈之战中,任晋王杨广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由其处断。灭陈后,加位上柱国,进爵齐国公。

反击突厥:开皇十九年(599年),高颎率军出朔州道,与右仆射杨素等分道击突厥。连续获胜,追越白道(今呼和浩特西北),过秦山(今内蒙古大青山)700余里而还。

......

薛道衡出身世家,天资早慧,成人后文名大着,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为一代文章宗师的薛道衡,历仕北齐、北周和隋三朝,在每一朝都主要从事秘书工作,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秘书岗位上度过的。他写文章用心很专,“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每有文章写出,人们“无不呤诵焉”。隋文帝杨坚每次谈到他,总是说:“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

薛道衡不仅善于作文,而且善于谋事,是一个很有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的人。北齐末年,薛道衡多次建议执政者采取对策,以防北周侵犯,遗憾的是这一极具政治远见的意见未被执政者所采纳,后来北齐果然为北周所灭。

开皇八年(588年)三月隋文帝下令伐陈后,担负指挥重任的高颎特意找到薛道衡,要他分析和预测战争形势,薛道衡纵论天下态势,明确指出隋必胜、陈必亡,从而彻底打消了高颎心头的疑虑。高颎对薛道衡说:“君言成败,事理分明,吾今豁然矣。本以才学相期,不意筹略乃尔。”然而人有所长,必有所短,薛道衡也是如此。薛道衡的“短”,用隋文帝杨坚的话说,就是“迂诞”,也就是为人迂阔,不得“转”。隋文帝曾经多次对他“诫之以迂诞 ”,然而薛道衡就是改不了(更准确地说是不愿改),结果由此得祸。

隋文帝开皇年间,薛道衡因受株连除名,流放岭南。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时任扬州总管,想拉拢他,便派人传话,要他取道扬州去岭南,打算启奏文帝,把他留在自己身边。然而薛道衡历来看不惯杨广的为人,不乐意去晋王府工作,于是取道江陵而去,不给杨广面子。杨广即位后,仍旧对薛道衡存有一丝爱慕之心,外放他到番州去做刺史。薛道衡又不与杨广合作,只过了一年多,便上表请求致仕(退休)。杨广同意他回京,并打算留他做秘书监。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