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一止在止,止无可止

“至于渔丈人搭救伍子胥,得名剑相赠,不受,拔剑自刎以明志,此乃【至善】的一种表现。”

“然而,我刚刚说了三纲中的止于至善,存世中庸。”

“君子复礼,修身内圣,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定心、求静、贵安、虑思、遂当得悟中庸之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善和存世之间的平衡,便是我辈所求的内圣至高之境。”

……

内圣。

很容易让人本能的去全力追求道德之无瑕,亦或者绝对的正确。

所以。

曾子提出了止于至善,存世中庸。

这八个字真的太厉害了。

堪称内圣的精髓核心!

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想要求得圣人的尽善尽美,便会脱离儒家经世的标准。

最后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曲高和寡,不再亲民,乃至于在明明德也没了实际意义。

是以:我们需要把理想中的至善,与现实生存相结合。

如此。

最起码在理论上。

内圣知止。

无懈可击。

几乎让人挑不出任何的缺点。

你说我复礼修身,脱离实际?

我有止于至善。

你说我轻利重义,动则拔剑以明志?

我有止于至善。

你说……

反正不管你怎么说,我只要搬出这四字秘法。

那你就只能避之锋芒,毫无办法。

紧接着。

乐正氏补充道:“至于实例方面,子路拯溺,子贡赎人,两者正好可用于现下。”

“子贡赎鲁民奴隶回国,遇赐且让,不取其金。孔夫子听闻,指明子贡大谬,因为以后就无人会去赎回鲁民了。”

“反观子路拯溺,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夫子听闻大悦,后鲁人必争相拯救溺者矣。”

“是以真正的内圣君子,当止于至善,为表率造福万民矣。”

……

乐正氏连续搬出了两项实例。

反面教材:子贡赎人。

正面教材:子路拯溺。

当真是无比完备。

儒家就这点好。

春秋典故太多了。

用不完。

根本用不完。

这下嬴政再度陷入了被动之中。

他的所有攻势,都被止于至善四个字,化于无形。

“……”

嬴政再度无言的开始思索。

怎么办?

他后续再怎么提出法条实例。

都难以打破知止中庸。

这几乎就是无解的。

除非……

有什么是儒家无法知止的。

能是什么呢?

周围。

百家学仕们纷纷大呼过瘾。

“乐正氏这第三场,我只能说……我上我也不行,这谁顶得住啊?内圣本就代表着绝对正确,道德至上,尔后他再来个知止中庸,完全无敌了嘛!”

“是啊!没有任何破绽可言,感觉乐正氏这第一城,他是赢定了。这位关中赵卿,只能在外王论辩中,重新扳回一城了。”

“我也觉得只能如此了,乐正氏的内圣理论,已臻化境,无从辩驳。可外王方面,就很难这般完美无缺了。”

“我现在唯一的感觉便是……儒家可真无赖啊!什么好话都让他给说了,忒无赖了!”

……

百家学仕过往与儒家辩论,往往都是能够有来有回,并且找到部分缺点的。

比如仲良氏的【王天下】。

照青史之功绩。

延今朝之方略。

可此一时彼一时,时移世易,终归是有缺陷的。

有不少百家名仕,也都能够堪破这一点。

唯独乐正氏的内圣……

众多百家名仕齐聚商讨,他们也不得一论。

最终。

所有人基本上都觉得关中赵卿,只能先行投出一子,让乐正氏占得一城。

旁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