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司马家的奇葩们(祝大家新年快乐)

为改变现状,他开始任用刘隗、刁协等心腹大臣制衡,以琅琊王氏为首的世家。

皇帝就是个坐在龙椅上的吉祥物,这一点世家大族心知肚明,慢慢地他们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世家能扶持皇帝,那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族人登上皇位呢?

皇帝任用心腹制衡他们之后,他们就更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思。

公元322年,琅琊王氏的王敦率先发兵,打着诛杀奸臣刘隗的旗号,追逐自己的皇帝梦。王敦一路势如破竹,攻下了东晋都城建业,自此大权独揽。

公元323年1月,失去权力的晋元帝司马睿忧愤而死。值此危难之际,他的儿子司马绍走上了皇位,是为晋明帝。

皇帝一死正是夺位的好时候,王敦正打算出兵,没想到他却突然听到了自己的死讯,原来是他的堂弟王导领着琅琊王氏族人提前给自己出了丧。

这一发丧东晋的士兵都以为王敦已经死了,纷纷士气大振,王敦一怒之下立刻就起兵造反了,没想到手下相当不成器,硬生生吃了败仗,至此身体不好的王敦也熬不住了,先一步咽了气。

王敦死后叛军更不是东晋的对手了,公元324年,叛乱终于被平定。

晋明帝司马绍人如其名,确实是位明君,不但有识人之能、容人之量,还能亲自率兵打仗,但作为一个皇帝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命太短了。

公元325年,年仅27岁的晋明帝就驾鹤西去,给自己4岁的儿子司马衍留下了偌大的江山。皇帝年幼,这可就给了世家和外戚机会,王导和晋成帝的舅舅外戚庾亮掌握了辅政大权。

庾亮此人一心想帮扶皇室打压世家,然而论其才能他却完全不够格,他不断猜忌朝臣,最终背反了手握重兵的将军苏峻和祖约。

公元327年,他们二人起兵叛乱,这场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东晋局势却越发岌岌可危。由于引发了叛乱,庾亮在朝中的处境越发艰难,最后他只能奉命出任豫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公元339年,王导病逝,次年庾亮离世。按理说外戚的故事应该已经告一段落了,但事情却没那么简单,庾亮病逝后,权力落到了他弟弟庾冰和庾翼的手中。

公元342年,晋成帝司马衍离世,按理说应该由他的儿子继位,但如果真是如此,那庾太后就该升职当太皇太后了,他们于是外戚也该为让贤把权力交给新任太后的娘家人。

为不交出手中的权力,庾冰和庾翼兄弟俩来了个极限操作,立庾太后的另一个儿子司马岳为皇帝,是为晋康帝。然而这位晋康帝也没逃过桓温的毒手。

公元342年,晋成帝司马衍离世后,晋康帝司马岳继位。

然而晋康帝也没逃过桓温的毒手,公元369年,桓温北伐前沿,这次北伐他本想打出一点功绩,进而名正言顺地让皇帝禅让,自己可没想到他却大败而归。

公元372年,桓温以晋废帝司马奕不能生育为由,废黜皇帝,立司马昱为简文帝。

桓温此人能力很可观,野心也很可观,他想要的不是位极人臣,而是不当人臣,坐上龙椅当皇帝,因此机会一到桓温就立刻抓住了。

他在一年之内迅速控制了荆州,接下来就计划收复西晋时期的失地,凭功绩把东晋皇帝踹下去。

公元347年,桓温平定了成汉,成了说一不二的功臣权臣,然而他的功绩却引来了朝野上下的忌惮,人人都不想桓温立功,威胁司马氏的王权,也威胁自己在朝中的话语权。

因此公元349年后,赵国军阀石虎离世后,赵大乱,东晋朝廷就拒绝了桓温北伐的请求。公元356年,桓温击败了羌族首领姚襄,收复洛阳,至此桓温势不可挡。

公元361年,晋穆帝司马聃离世,晋哀帝司马丕继位,眼看朝中桓温掌权,世家大族斗争日益白热化,新上任的晋哀帝选择眼不见为净,他沉迷修仙,吃丹药,有一次甚至吃药吃到中毒,无法再处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