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大包小包地,宋嬷嬷几人把惜宁送到西门。
来的是吴氏和大妹妹,见了面,自然是执手相看泪眼,许久说不出话来。
惜宁虽然是穿过来的,可来的时候原身才六岁,十几年下来,早就把吴氏和三个弟妹当做血缘至亲。
还是宋嬷嬷提醒道:
“这好容易见到太太了,多高兴的事儿啊,姑娘在府里都好着呢,贝勒爷和福晋都疼惜,看看,这么些好东西,可都是姑娘在府里得脸,别人哪里有?”
惜宁这才擦了眼泪,让娘亲和妹妹喝茶,吃点心。
又急切地问:
“家里一切可好?可有买地,置办铺子?弟弟可有读书识字?”
她进府前,千叮咛万嘱咐,有了银子,置地买铺之外,弟弟一定要读书习武,万万不可像其他旗人子弟那般,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吴氏连连点头:
“去上着学堂呢,还是伊尔根家觉敏给介绍的,连读书习字,带骑射,都教,一年也就二十两银子的束修。”
觉敏说了,学上一年两年,字认全了,有了些骑射功夫,他就帮着达康,去京府衙门找个巡街的活,也算吃上皇粮了。
或者去京郊大营,做大头兵也行,指不定还能谋个前程。
惜宁点头,她知道弟弟是个上进的。
“你弟弟做主,在前门大街上置办了一间铺子,咱们家也没人能抛头露面做生意,就租给人家开茶坊,一年也有二十两的进项。
庄子上秋收后,送来不少米面瓜果,存不住的,都拉去卖了,只留了些米粮 ,还有些地瓜白菜,藏在地窖里,冬日里也够吃了。。”
吴氏絮絮叨叨地,又想起来问惜宁在府里好不好,刚说了几句,外面小太监就进来催,时间到了。
惜宁备了六十两银子,齁重的一个包裹,递给娘亲,吴氏不肯要。
“如今家里不缺银子,你在府里不容易,上下都要打点,自己留着吧。”
惜宁如今其实也不差银子,颁金节十四爷可是又给了一百两,上回进府时给的一百两花了还不到一半呢。
可吴氏怎么都不肯要,她也就罢了。
倒是棉花,红糖和布料,吴氏高高兴兴地带走了。
这时代物资匮乏,棉花和红糖是好东西,有银子也不一定买得着。
惜宁一手抱着娘,一手搂着大妹妹,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大妹妹叫安宁,也十二岁了,倒是懂事,给惜宁擦着眼泪说:
“姐姐放心,安宁大了,会照顾好阿娘,哥哥和妹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