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往他们受到的教育和周围人的言论、史册上的记述之中,都并非如此。哪怕是先秦时期的史册,同样不曾言说什么“即使换一个君主也不过拖延几年”的内容。
因此,不少皇帝心中是茫然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在短暂的恍惚之后,对此又仿佛有了些许明悟——
作为参与过秦末农民起义大势的刘邦,就有些感触。
而作为极具政治敏锐度、堪称天生皇帝的嬴政,在听过了之前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后,也有些感触。
是“天下大势”吗?
刘邦不由对张良道:“乃公也感受过那样的天下大势,绝非人力可以逆转。想来当初天下一统,同样是大势所趋……”
张良叹息垂目,这是对刘邦的话的默认。
天下大势啊……大势!
人力,如何扭转大势呢?纵使这个人力,乃是皇帝,是朝廷。
既然常规方式不可能扭转大势,那么就需要看看那些特殊方法了——刘邦把自己的思绪投注到了这个东西提出的那些要求上。
-
嬴政念着这几句,几乎想要笑出声来——何其艰难!何其艰难!
虽然自己并非西汉的君主,也不了解西汉的历史,但是看看大体的发展情况,他就能够想象得出来当时西汉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想要割去所有的腐肉,想要将那些统治力量中的一部分彻底干掉……
倒不如重新起兵,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来得容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秦传到他的手上时,他想要解决吕不韦和他的一系人马都并不容易;在由他率领着统一六国之后,他这个皇帝也并非能够简简单单地说要“将朝堂中的半数官员家族都尽数除去”。
纵然他自己有着如此威望,又有着实打实的权力,还有着足够的政治手腕。
更何况是如西汉那般,在王朝发展到中后期的一个继位之君?
到那个时候,继位之君的影响力和威望天生就要弱于开国之君一截;而朝堂地方之中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影响力反倒要高于开国初期。
一般的皇帝不要说能力如何,怕是连对这样的可怕事实开战的勇气都没有。
——如果开战,几乎可以说皇帝是在“求速死”,皇帝本人生命的速死,或者朝廷的速死,也有可能两者一同速死;若是不开战,皇帝本人也好,朝廷也罢,反倒还能够继续快活地存续下去。
而即使抛开这些不谈,假设这名皇帝真的敢这么做,还成功清理掉了半数朝堂……那新的官员从何而来?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直接填补空缺而不给他人钻空子的时间?
-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众关心朝堂和天下大事的士人官员。
而这一论断,对于所有人的打击都不小,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对他们的打击还要超过对皇帝们的打击。
——原来就算是个贤明君主,都不能让天下焕然一新,重新走上正轨,继续蒸蒸日上吗?!
难道不是因为皇帝不够贤明,沉迷享乐,纵容佞臣,信重宦官,任用外戚,所以才导致社稷败坏,江山倾覆吗?
这怎么就和朝堂上、地方上的诸公扯上关系了?
虽然诸公之中确实有那些心中毫无家国之辈,但是更是有不少人是一心为国,也想要做出成绩、名留青史的啊!
怎么,到头来,反倒是他们成为了天下的阻碍,要被清除了?!
不少人顿时将这个东西彻底视为了妖言惑众的妖孽,是祸乱江山社稷的玩意儿:“此物胡言乱语,意在动摇人心,不可相信!”
【汉元帝深信贤良文学,觉得朝廷不能过多的干涉天下经济运行,只是在朝堂之中搞一些节流的政策:比如减少皇室自己的开支,比如直接废除摧毁郡国的宗庙、继而减少宗庙的祭祀开支……】
【再比如,废除自汉朝建国以来就存在的徙陵的国策——有汉以来,为了不断地斩断地方豪强的发展,削弱豪强的影响力,阻止豪强在地方长久扎根不断壮大,一直实行着迁徙关东豪强到皇陵附近,重新建立县邑、让这些人守陵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