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道路自信

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无数优秀中华儿女渐渐觉醒。于是,经过百年前赴后继的努力,将世界所有政体都试验过一次。

自鸦片战争(1840-1842)后,在政体探索上经历了多次重大尝试。这些尝试既是对民族危机的回应,也是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探索。

王九曾分阶段反复研究、解析过其背景、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前奏:洋务运动

从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郭嵩涛等的艰难开始,到张之洞等人的渐趋有成!结果,被一次甲午海战打醒了。

于是,单纯的技术、科技、实业等层面,根本不足以拯救这个伟大的国家、民族!就成为不争的共识。仁人志士对政体的探索正式开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君主立宪制尝试(1898-1911)

背景

戊戌变法(1898):甲午战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提出君主立宪,试图通过维新改良挽救清朝,建立日本式君主立宪。

预备立宪(1906-1911):日俄战争后,清廷迫于压力宣布"仿行宪政",但核心权力仍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

失败原因

统治阶层保守势力反扑(如慈禧镇压戊戌六君子);

改革仅停留在表面,未触及土地、官僚制度等根本问题;

满汉矛盾激化,立宪派与革命派分歧加剧。

意义

首次系统提出宪政思想;

推动新式教育、废除科举(1905),为后续变革储备人才;

暴露清廷改革虚伪性,加速革命思潮兴起。

二、共和制实践(1912-1927)

背景

辛亥革命(1911):武昌起义推翻帝制,建立亚洲首个共和国;

临时约法(1912):确立三权分立原则,但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使其名存实亡;

军阀割据(1916-1928):北洋政府失去权威,形成"有共和之名,无共和之实"的局面。

失败原因

缺乏成熟的资产阶级和市民社会基础;

列强扶持代理人(如日本支持皖系、奉系军阀,英美支持直系军阀);

土地问题未解决,农民未成为共和制的支持力量。

意义

终结两千余年帝制,树立"主权在民"观念;

新文化运动(1915)兴起,民主与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暴露西方制度的局限性,促使知识分子转向更彻底的革命道路。

三、党国威权体制(1928-1949)

背景

国民党"训政"(1928):以孙中山"军政-训政-宪政"理论为依据,实行一党专政;

新生活运动(1934):试图通过道德教化强化统治,但流于形式;

抗战时期(1937-1945):战时集权体制强化,官僚资本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