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懦弱的我已经死去

绯樱紧握长剑,她已经记不清自己死了多少次。

每一次重生都让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白樱之间的差距。

疼痛已经麻木,死亡也变得平常,唯一不变的是那种深深的无力感。

她看着面前的白樱,看着那张与自己一模一样却又截然不同的脸。

她想开口说些什么,想问问这样反复死亡的意义,想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面对这一切。

那些困惑像潮水般涌上心头,几乎要将她淹没。

但白樱根本不给她说话的机会。

那道身影再次提剑杀来,带着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剑光与火焰交织,将整个空间变成了一片修罗场。

蓝紫色的火焰在空中舞动,风之力将火焰撕扯成无数道锋利的刃芒。

又一次被击败。

又一次死亡。

每一次交手都让绯樱感到深深的迷茫。

她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会如此弱小,明明那些招式她都熟悉,明明那些力量她都掌握,可是为什么就是赢不了?

白樱的每一招都太过完美,每一式都达到了极致。

那是绯樱梦寐以求的境界,却又是她最难突破的瓶颈。

就像是在跟完美的自己对决,却永远都触碰不到那个高度。

“你还不够果决。”

白樱的声音淡淡响起,剑锋直指绯樱的心脏:

“每一剑都带着犹豫,每一招都充满迷茫。”

“你在害怕什么?在畏惧什么?”

剑光闪过,又是一次致命的重创。

“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为什么不能像对待桃夭那样,毫不犹豫地出手?”

这句话像是一记重锤敲在绯樱心上。

是啊,为什么她能对桃夭下死手,却对自己的另一面犹豫不决?

为什么她能毫不犹豫地刺穿那个最爱自己的人的心脏,却无法对自己叛逆的一面下手?

“你的火焰太过温和,你的剑锋太过柔软。”

白樱的教导伴随着一次次致命的攻击。

每一次出手都是最完美的示范,每一次击杀都包含着深刻的含义:

“放下那些无谓的执着,放下那些多余的感情。”

“你要的是力量,不是温情。”

“只有真正明白这一点,你才能突破自己的极限。”

“看看你现在的样子,优柔寡断,畏首畏尾。”

“这样的你,如何去面对那些比桃夭更强大的妖精?如何去实现你的野心?”

每一次重生,绯樱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

那些死亡的经历不断累积,那些痛苦的记忆不断重叠。

死亡的恐惧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疯狂的渴望。

她的情绪开始失控,内心的黑暗面开始占据上风。

她开始放弃防御,开始不顾一切地进攻。

她的招式变得狂野,她的火焰变得狂暴。

每一次重生都让她对炎之妖力的掌控更加纯熟,每一次死亡都让她对力量的理解更加深刻。

那些曾经令她引以为傲的技巧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最原始、最狂暴的力量。

她不再追求完美,不再追求平衡,而是完全沉浸在疯狂的杀戮中。

“对,就是这样!”

白樱的声音中带着赞许:

“让愤怒成为你的力量,让痛苦化作你的剑刃!”

周围的空间被火焰充斥,无数道火焰形成的剑刃在空中交错。

风与火的力量在激烈碰撞,将这片纯白的空间染成了炽热的赤红。

绯樱的每一招都带着必死的决心,每一式都倾注了全部的力量。

她不再思考,不再犹豫,完全沉浸在这疯狂的战斗中。

她的眼中只剩下白樱的身影,她的心中只剩下战胜对方的执念。

一次次死亡不仅没有削弱她的意志,反而让她变得更加疯狂。

她开始理解白樱的用意。

这是一场试炼!

只有将自己逼到极限,只有经历无数次死亡的洗礼,才能真正获得新生。

最终,在无数次失败之后,她终于找到了机会。

在一片烈火中,她看到了白樱破绽。

那个瞬间,她毫不犹豫地出手了。

不再有任何保留,不再有任何犹豫。

长剑刺穿了白樱的胸膛,将她钉在了纯白的地面上。

鲜血顺着剑身流下,却又被周围的烈火蒸发。

风与火的力量在两人周围肆虐,将这一刻定格成永恒。

白樱望着绯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看吧,你终于做到了。”

“这才是真正的你,这才是你该有的样子。”

“当你不再畏惧死亡,不再犹豫不决,你就能真正超越你自己。”

长剑刺入白樱胸膛的瞬间,绯樱的神情突然变得恍惚而茫然。

她怔怔地看着自己双手紧握的剑柄,看着那鲜红的血液顺着剑身流淌,一时间竟有些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这种感觉,这份重量,这样的触感……

一切都太过熟悉了。

就像在婚纱店时那样,她亲手将长剑刺入了最重要的人的心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先是桃夭,现在又是白樱。

这个场景仿佛在无限循环,而她始终扮演着刽子手的角色。

她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那些沾染的鲜血仿佛永远也洗不干净。

她这是……又做了什么?

为什么命运总是如此讽刺,让她不得不亲手杀死那些最亲近的人?

“白樱……我……”

她的声音颤抖着,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那些话语在喉咙里打转,最终却只化作了一声无力的呢喃。

懊悔、痛苦、不解,种种情绪在她心中翻涌,却找不到合适的话语来表达。

白樱却依旧保持着那副温和的神情,仿佛胸口的剑伤对她来说不值一提。

她的目光中甚至带着一丝欣慰,就像是看着自己最得意的学生终于学会了最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