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1年,即天佑十八年,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在魏州开元寺内,一位名叫传真的僧人,怀揣着一件珍贵的宝物,步履匆匆地走向了行台。这件宝物,便是传说中的传国宝。传真师在广明年间,京城战乱纷飞之时,偶然间得到了这个宝物,此后便一直秘密珍藏,转眼间已过了四十年。
传国宝上刻着篆文,由于是古体字,人们都不认识。直到这一天,传真师决定将其献出,让更多人见证这件宝物的真容。经过行台专家的仔细验证,传国宝上的文字终于被解读出来:“受命于天,子孙宝之”。这八个字,透露出宝物非凡的来历和深厚的底蕴。群臣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向李存勖道贺,庆祝这一祥瑞之兆。
然而,就在李存勖沉浸在传国宝带来的喜悦之时,远方的消息却如晴天霹雳般传来。淮南的杨溥和四川的王衍,都派遣使者送信给李存勖,劝他继承唐朝的皇位。这一提议,无疑是对李存勖权力和地位的极大认可。然而,李存勖却并没有轻易答应,他深知这背后的复杂和沉重。
二月的春风还带着些许寒意,代州刺史王建及在这一月离世,让李存勖心中又添了一份哀伤。而更让他震惊的是,镇州大将张文礼竟然杀害了他的主帅王镕。当时,李存勖正与将领们宴饮,酒兴正浓,乐声悠扬。然而,当听到王镕被杀的消息时,李存勖突然扔下酒杯,痛哭流涕。他哽咽着说:“赵王与我握手结盟,情谊如同金石般坚固。他为何会辜负别人,导致家族覆灭、祭祀断绝,真是冤枉啊!”李存勖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在此之前,滹沱河暴涨,冲垮了关城的一半,淹死了上千人。这一场天灾,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不幸。而这一年,天空的西北方出现了像血一样的赤云,占卜的人说这是赵地的灾难。到这时,果然应验了。王镕的被杀,无疑给李存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震撼。
面对张文礼的弑主行为,李存勖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满。然而,当张文礼派遣使者向李存勖请求赐予旄节时,李存勖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深知张文礼的罪行不可饶恕,但考虑到当前的局势和稳定,他又不得不做出妥协。左右侍从见状,纷纷劝说道:“现在事情繁多,不宜与人结怨。”李存勖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以他的名义任命张文礼为镇州兵马留后。
三月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然而,李存勖的心中却并没有丝毫的轻松和愉悦。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昭义节度使李嗣昭、沧州节度使李存审、定州节度使王处直、邢州节度使李嗣源、成德军兵马留后张文礼(尽管李存勖对他心有不满,但此时也不得不暂时承认他的地位)、遥领天平军节度使阎宝、大同军节度使李存璋、新州节度使王郁、振武节度使李存进、同州节度使朱令德等一众节度使,都派遣使者劝说李存勖登基,请求他继承唐朝的皇位。
这些节度使们,都是李存勖麾下的得力干将,他们深知李存勖的才能和威望,认为他完全有资格和能力继承唐朝的皇位。然而,李存勖却并没有轻易答应他们的请求。他深知这背后的复杂和沉重,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他回信拒绝了各位节度使的劝进,表示自己并不愿意轻易登上皇位。
自此之后,各镇三次上书劝进,各自献上数十万的财物,以资助登基的费用。李存勖身边的侍从也劝他早日顺应民心,登上皇位。然而,李存勖却一直谦逊推辞,他表示自己并不贪图皇位和权势,只愿意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九国志·赵季良传》中记载了一段关于赵季良与李存勖之间的故事。赵季良曾经用手扶着李存勖的座位,自称有辅佐之相。他经常与李存勖谈论天时人事,暗示李存勖应该顺应天命,登上皇位。李存勖对赵季良的建议深表赞同,也深深采纳了他的意见。然而,尽管有众多节度使和谋士的劝进和支持,李存勖却始终保持着谦逊和推辞的态度。秋七月,河东节度副使卢汝弼的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