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夫子要是活着,同样不感兴趣——甚至绍生当着他面抄袭他的诗,他也不在乎。
眼下,刘隐士就已经推辞不要入选这什么“十佳”了:
我不就到扬州见一下老友么,干嘛非要让我上榜呢?
我连诗榜那排名都不想上!
可是他不想上,观众们不答应啊!
我们要是没听见也就罢了,您当着我们的面,念这么好的诗,“道由白云尽”这种句子,也属于“鬼神之笔”了!
如果我们还不让您入选的话,难道我们是瞎子聋子傻子吗?
这“扬州十佳”,您是想上也得上,不想上,也得上!
刘隐士无可奈何,小陈王大叔哑然失笑。
推辞无果,联络站站长小卜来请教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刘隐士叔叔说随便作的,没有名字。
小卜不敢怠慢,一本正经地在登记册上写了个“阙题”——即“缺题”、“无题”是也。
小卜又请教刘叔叔的全名,刘隐士指了一下诗榜上第十七位那个名字——
卜海峰陈成都去看,赫然是“洪州刘慎虚”!
我靠!怪不得你能写出这等诗作,竟然是诗榜上有名的一流高手!
两人对视一眼,暗叹“有眼不识泰山”!
也难怪,孟夫子、王大叔的朋友,要是普普通通,那才奇了怪了!
既然是诗榜前茅的国手,小陈自然是有映像的,只是这位刘叔叔产量实在是有点低,他要是不拖更,再高产的一点的话,应当是有前十的实力的,与王大叔、孟夫子的差距应只在一线之间而已。
当他透露了真实身份,自然引得在场众人一片拜服。
这位刘慎虚先生,亦作“昚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江西奉新)人,也是“神童”出身,自幼聪颖,八岁便作文上书,受到李隆基的赏识,拜为童子郎,开元二十一年中进士,开元二十三年又考中吏部宏词科(考官又是孙逖了,所以他俩也有“师生之谊”),可谓顺风顺水。
只可惜担任的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崇文馆校书郎之类,都是从九品的小官,洛阳尉,夏县令这种,也没什么前途。故而他早早便辞官南归,游历四方,与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朋友往来唱和,怡然自乐。
一听说刘慎虚小时候也是神童,甚至比自己成名更早,如今也就是这幅闲云野鹤的模样,说实话小陈有点备受打击,我大唐真的是才子多如狗,神童遍地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