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你能超越众人,不拉胯——行不行?
陈成徘徊庭树下几步,走起路来的确有点拉胯。
愁!愁!愁啊!
陈成苦恼无比。
之前不笃定抄“游子吟”还好,一笃定之后,反而影响他去思考别的诗了。
按道理,对于亲人、亲情、家的温暖,人人都有很深的感受,不至于无话可说啊!
后世有“阖家团聚”的中秋节、春节,端午也能算。
但在这个时候,因为李隆基还在过“千秋节”的缘故,中秋并不算“团圆节”。
比较注重的仍然是重阳、上元、冬至,也包括除夕夜吧!
小主,
后世的国人基本除了春节中秋端午清明,大部分传统节日都消亡了。
繁忙的工作之外,也就“过年”能让大家放下一切,回家团聚吧。
在大唐,陈成也说不准上次在家里和家人们过一个完整的年是哪一年了,反正已经很久远;至于前世,因为酒店工作的特殊性,就更加遗忘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没遇打击必想家,无论这些已经过去了多久,可是家和亲人永远是最后的港湾。
小陈我想家,想老父想老娘,想大哥陈当。
也不需要再怎么酝酿,情绪起来的时候,话自然而然就从口中流出了!
陈成挥笔写道:
爆竹千家热,灯花一朵鲜。
朱窗梅动影,永夜人无眠。
父母谈家事,儿童索岁钱。
新茶煎活火,不见又三年。
始安七少看着陈成的诗句,才看完第一句就喜道:“写的是过年啊!”
爆竹千家,可不是辞旧迎新之时嘛!
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开心的自然是过年了,不仅自己长大了一岁,可以去欺负更小的朋友(??),同时爸妈也不会在过年期间打你,一句“大过年”的就过去了——只能你打人,不许人打你,简直就是无敌啊!
还能在过年的时候吃到很多好吃的,有压岁钱拿,各种热闹的新年活动,多美啊!
看着陈成诗中描绘的美好的场景,一下就把大家从八月盛夏之末,带回到美好的新年中去了!
有点疑惑的就是……
大唐就有“爆竹”了吗?
火药早在东晋葛洪(作者先祖)的《抱朴子-仙药》当中就有了对火药的记载不假,火药真正开始普及的时候不是在宋代吗?就连烟火也是在宋代才开始出现的!
所以王安石才说“爆竹声中一岁除”嘛!
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错谬在哪里了。
爆竹爆竹,就是烧爆了的竹子——
压根和火药没关系嘛!
这就好像后世一说到“枪”就想到AK、大狙、火麒麟,可是这个字发明的时候,不就是一根木头前面一个铁尖尖嘛!
先有的“烧竹子”,等大家习惯了之后,把火药做成的炮仗也叫“爆竹”。
在火药大规模应用之前,人们往往会在过年期间在后院烧起一堆火,然后将一些旧的东西破的东西扔到里面,而竹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总会发出“啪啪啪”的声响。大过年听到这热闹的声音,还让人觉得怪喜庆的。
于是每到过年,都会往火堆里扔一堆的竹子,同时将旧的东西全都烧掉,辞旧迎新,到了喜爱“佛法”的五律派弟子们这里,也就可以说“断舍离”,鞭炮烟花是这种习惯的延续而已。
既然过年标志性的东西来了,那么“年味”自然也就随着陈成的爆竹一起来了。
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燃烧着热腾腾的爆竹,每个人的心都暖洋洋的!
家里即便只有一朵灯火,可映照在每个守岁人的脸上,也都是鲜艳无比,喜洋洋的!
梅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暗香浮动,梅影摇晃。
如此细微的抖动,也被大家看到!因为这一夜,无人入眠!
又没春节晚会赵本山可以看,可不就瞅着窗边的梅花看不停了嘛!
家中的爸爸妈妈谈论着家里大大小小的琐碎事:年终奖多少啊,来年能不能升职加薪啊,正月初六隔壁老王家嫁女儿,该随多少份子钱啊之内。
小朋友们完全不知道这些事情的重要性,只顾着在一旁嚷嚷着:给我给我快给我!我要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