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回回炮

大宋不怂 七桃散人 2295 字 1个月前

就连岳银瓶,都领着岳家军的背嵬军和韩世忠曾经的火器营,都投入了挖土方的工作中。

陆游忙前忙后地张罗着后勤补给,不论是缺少工具,亦或是饮水吃饭,只要跟陆游打一声招呼,顷刻之间就能得到满足。

之所以效率这么高,当然不是陆游会变戏法。而是李申之教给他的一个补给秘籍:覆盖补给。

也就是说,如果觉得工地上会缺一百把锄头,那就按照一百五十把锄头的量去准备。

这样一来虽然会造成些许浪费,但却能极大地保证工期按时完成。

再者说,应天府现在正处于大基建的时代,任何生产出来的物资都会马上被消化掉,绝不会有任何的浪费。

李申之则是领着李修缘,邵继春,还有赵不凡、赵瑗等人,站在山坡之上,搭建了一处临时的指挥部,全盘筹划工地的建设。

为什么要搭这个小棚子,倒不是说李申之矫情得不能吃苦,也不是说他有多么地怕风吹日少,而是随着工地的建设,有许多事项需要记录,有许多图纸需要规画,有许多物资需要计算,没有一个桌子施展不开。

远在临安的李宗之,在李申之不在的期间又造了好几个摆钟,遣人宋到了应天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申之挑了一个品相最好的,放在了工地的棚子里,这样不论是阴天还是下雨,都能准确地知道时间。

更重要的是,终于不用掐着指头换算时辰了。

比如说现在是晚上八点,天已经黑透。

照明设施是稀缺品,即便是张浚倾全力支持,也无法保障工地彻夜施工。

当工匠们用罢晚饭之后,便全都被安排去休息,明天天亮之后接着再干。

而李申之的工棚里,聚集着十多个人,他们在商讨下一步的计划:

造回回炮。

李申之在纸上把回回炮的基本构造画了出来,与众人讲解着回回炮的发射原理,以及相比于传统抛石机的优点。

回回炮与传统抛石机的区别之一,在于使用难度的降低,正如弓与弩的区别一般。

弓的射程有多远,全部有赖于弓手的臂力有多大。臂力越大,开的弓力量越大,进而射程便会越远。而弓的准度,也依赖于弓手的技术和经验。

反观弩就简单多了。战场上的神臂弩,上弦的时候是用腰腿的力量,双腿蹬住弩身,然后双手拉住弩弦完成上弦动作。这样的力量一定比单臂拉弓要大得多,所以对于同样的士兵来说,用弩不论是射程还是作战续航能力,都远远地高出弓手。

再说精准度,弩手可以端着上好弦的弩进行长时间瞄准。而弓手由于需要用力地拉着弓,无法维持长时间瞄准状态。在战场之上,弓手很少拉开弓再瞄准的,往往都是先行做好准备,拉开弓之后直接就射,这样节省体力。

回回炮也一样,通过精巧的设计,可以降低使用难度,并增加精准度。

传统的抛石机,是通过牵拉来发射石弹,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时牵拉,才能将百斤重的石弹发射出去,可想而知操作难度。

而回回炮不同,是通过配重来实现抛射。简单来说,就是回回炮使用了“蓄能”装置。这一点与弩的思路一致。

既然可以蓄能,操作方法就能实现多样化。

就拿配重来说,一千斤配重的回回炮,射程可以媲美一百人拉索的传统抛石机。

在放置配重的时候,完全可以把一千斤的重物分成十份,每次只吊装一百斤的配重放上去,分十次放完。放置好配重之后,只需要一个人拿着锤子敲掉锁止装置,抛石机便能够击发出去。

吊装一百斤重的配重,只需要两三个人就能操作,这样一来,操作人数便能大大地降低。

再发散思维,将配重分配到极致,每一块小配重只有二十斤重,那么即便是一名普通村妇,亦或是半大的孩子,在理论上都可以操作一台回回炮,其威力堪比百人壮汉。

而这一变化,同样是热兵器真正淘汰冷兵器的原因。

热兵器太好操作了,三分钟就能培养一个步枪手。不像枪兵和弓箭手,没有三年训练根本上不了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