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战争从细微处开始

大宋不怂 七桃散人 2385 字 1个月前

却说开封府传来了密信,是一颗蜡丸。

张浚收到蜡丸之后,立马把赵不凡、赵瑗,还有李申之召集到了府衙之中共商大事。

当李申之拿出蜡丸里的字条,打开之后看到字条上面的字迹,顿时流下了两行热泪。

蜡丸上的字迹,与自己当初在三元楼里接到的那枚蜡丸一模一样。

内容也一如往常般的简洁:金欲拔寨。

惜墨如金的情报,展开之后的意思是:完颜宗弼改变了作战策略,打算先拔掉应天府设置在外围的水泥堡垒。

从字迹上来看,情报必然是来自宇文虚中。

众人传阅之后,张浚掏出火折子,将字条烧掉,把纸灰使劲一搓,吹散在了空中。

“现在就通知,把人撤回来吗?”赵不凡没有主意,先问问大伙的意见。

张浚与李申之都没有说话,像是在思考,也像是在等别人先发表意见。

急匆匆赶回来的赵瑗说道:“工坊城里面还能容纳几万人,可以挑几万能干的人编入工坊城。”

在他看来,工坊城有几道水泥围墙,背后又有河道天险,其防守固若金汤,是个容纳百姓的好地方。整个应天府辖区,除了府城之外,就数工坊城最安全,防御设施比几个县城都要完善。

两人说完,张浚和李申之对视了一眼,都没有说话,搞得赵家兄弟有些尴尬。

良久,张浚说道:“坏人我来做吧。”

李申之摇了摇头,说道:“张相公不必如此悲观,水泥堡垒未必抵挡不住金人的冲击。”

原来张浚和李申之都不主张将水泥堡垒里的人给迁出来。

这些驻守在水泥堡垒里的人,必将面临金人的大举进攻,很大可能会被攻破。

万人据守的水泥堡垒抵挡不住金人的进攻,这是大家的共识。

然而他们又无法下令抛弃水泥堡垒,将人撤出来。

若是这样,那还要边防干什么?还要堡垒干什么?

只要感觉打不过对方就选择撤退,那干脆放弃应天府回临安算了,甚至跑到更远的雷州、琼州,也比在这里安全。

可若是将那些人留在堡垒里,就意味着拿他们当炮灰,把他们推在前面挡枪。

张浚以为李申之是下不了这个狠心,才说让自己来抗这个黑锅。日后若是堡垒中的人伤亡太大,由他张浚来承担这个历史骂名。

殊不知李申之虽然与张浚想得意思差不多,本质上却又不同。

李申之当然不怕牺牲,更不怕爱惜什么狗屁羽毛自命清高,比堡垒更惨烈的牺牲他都见过。

人们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么点小牺牲又算得上什么。

他所考虑的,是怎样才能不让人白白地牺牲。

换言之,怎样能在不可避免的牺牲中,对金人造成尽量大的杀伤。

大规模装备火器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是另辟蹊径。

李申之说道:“若是水泥堡垒能支撑一天,我就有办法把里面的人给撤出来。”

一枪不放地就撤退肯定不对,但若是能跟金人战斗一整天,然后再选择撤退,效果便大大不同。

赵瑗明白了李申之的意思,还做出了一些延伸,说道:“若是能够让各个堡垒的人自行选择撤离时间,岂不是还能起到迷惑金人的作用,效果会更好?”

见别人没接话,赵瑗继续解释道:“若是战况激烈,那么可以打一天就撤。若是金人的攻击力不是很强,也能坚持上三五天再撤退。”

若是所有堡垒都只坚持一天就撤,很容易让金人摸到规律。被敌人摸到自己的行动规律,总归不是什么好事。

李申之很满意现在的状态,这便是参谋团制度的好处。

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几个人围在一起来一场头脑风暴,总能爆出几个精妙的点子来。

大体方略敲定之后,剩下的细节补充就成了体力活儿。

众人在张浚的主持之下,完善了各方面的细节部署,然后传令各县。

具体到水泥堡垒中的部署,由各县自行决策。

其实压力最大的就是韩平所在的宁陵县。

宁陵县顶在宋金边防的最前沿,金人若是进攻,首先就会选择这里。

然而张浚的命令里面,别的县也要将军备拔高到最高级别。

金人毕竟是以骑兵为主,最擅长大纵深迂回穿插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