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王迪的改版,《偶像女声》汲取了后世众多选秀节目的精髓,虽然赛制与超级女声相仿,但整个比赛流程却焕然一新。
海选阶段,评委与选手被一道巨大的广告帷幕分隔开来,彼此只能透过镜头传递信息,却无法目睹对方的真容。选手们面向镜头倾情演绎,而台下并无真实观众,只有陪伴他们参赛的家人、朋友以及工作人员。
在王迪看来,歌唱比赛的核心在于歌唱水平与声音的辨识度,外貌并非成为偶像的首要条件。
尤其是这个年代,许多参赛的年轻人尚未学会打扮自己,以王迪后世的审美眼光来看,这年代女生的打扮颇为朴素。然而,正是这种原生态的美,稍加雕琢与打扮,便能涌现出许多比后世偶像更像偶像的佳人。
其实,王迪也曾考虑过是否将《中国好声音》的转身机制引入此节目,但最终还是出于利益考量而放弃了这一想法。不过,《中国好声音》的节目版权,以及后世他能想起的众多节目版权,王迪早已连同《华夏偶像》系列一起,全部注册了国际版权。
而如此不看外貌、只听声音的歌唱比赛,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全球范围内亦是首创。
四期海选节目是从数万名电话报名者中,精挑细选出的上千位选手中,再筛选出最具看点的一百个现场表演。这些表演中,既有搞笑逗趣的,也有感人至深的,更有歌唱水平与相貌俱佳的选手。经过后期的精心剪辑与包装,才最终呈现出如今观众面前的精彩节目。
“每一个选手,都是一个故事。无论篇幅长短,都要让观众在镜头中感受到故事的魅力,唯有如此,才能触动观众的心弦。”这是王迪对后世综艺节目的深刻理解,他也将这一理念传授给了董怜珊。而董怜珊也未曾辜负王迪的期望,从最初冗长而杂乱的镜头叙述,到如今短短几个镜头的切换便能生动展现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女生形象。
就比如这第一期节目中,有一位来自大凉山、年仅十七岁的小姑娘曲目阿意。她讲述了自己父母下岗后,为了家庭,她毅然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将这一宝贵的机会留给了妹妹。原本打算外出打工的她,却意外地参与了《华夏偶像》的节目录制。
原本这个故事或许并不足以感人至深,但经过董怜珊的镜头捕捉与后期加工,却让观众在曲目阿意的表演后纷纷泪眼婆娑,就连韦丽老师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第一期五十分钟的节目转瞬即逝,除了王迪外,在场众人都似乎沉浸其中、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