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轩辕

命运如河 哥斯坤 1899 字 2天前

“不错!这是他自己的命运,即使今天没有我,也会因为其他原因的。”

李白看到了其他可能,他拿到金钵之后,肆意使用,最终让两个高阶魔物将自身的护体元气洗劫一空,自然也会造成这个局面。

六个月后,李白孤身一人出现在京师附近。

于远山已经正式被他任命为晋王府总揽,位居六部之首,驻地江陵。类似于明朝内阁首辅,只是此刻还是王府规制,虽然也设置了六部,并且已经迁到江陵。作为总揽,他总揽一切行政事宜,对晋王负责,成为了文官之首。

相对于武将领域,李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任命自然无人反对。而在文官领域,很多是新近提拔的,自然不是很服他。在一些事情上阳奉阴违,但自从晋王罢黜了几个办事不力的文官之后,整个行政效率大大提升。两湖之地不再纠结于清谈,谏言,更多的是考虑高效的执行。

整体的政策上也有调整,晋王府开始不断宣传李白的北伐令,于远山更是亲自撰写文章,刊印在邸报上,在全部府县传阅。不少文人也参与进来讨论,特别是黄宗羲等人,一时之间风气大变。大家不再视皇帝至高无上,而是从其得失上分析。

不少批判崇祯皇帝的文章出来了,不信任文官,压制武将等等。而于远山的观点,更是震惊所有人。

明朝崇祯的大罪,就是放任文官势力扩大,导致各地税收枯竭,盐铁专项被官僚集团控制,中央财源枯竭,只好朝普通百姓征税。最终遇到了极端天气,导致天下大乱!

而这群来两湖的文人,多不是迂腐之人,十分开明。他们开始审视,自己所学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其中的民应该对所有同胞一视同仁。无论平民,无论书宦世家,无论是武将世家,都应该遵循这国家统一的规矩。

更重要的则是皇室,不应该凌驾于国家之上,不能民脂民膏随意抽取,然后随意挥霍。限制皇室私欲,同时限制官僚特权的观点开始上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场争论还在持续,但带来的效果,便是晋王的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凡是北伐军新收复的土地,皆物归原主,但同时也会根据地契征收税收,无论官员百姓,一视同仁。没有土地,自然就不需要征收。此等土地清查制度,以后也会形成定例。清查直接由锦衣卫执行,有锦衣卫指挥使郑国坐镇,文官无权干涉。

同时形成了阶梯制度,土地越多,缴税越多,因而不少老实的地主放弃了土地。加上各地王爷的土地,全部由晋王府统一管辖分配,优先给军队家属。这样的另类军功爵制度,让两湖的百姓,都积极参加晋王的部队,获取土地。一时之间,严重的土地兼并政策,得到了缓解。

而不出意外,今年两湖地区粮食丰收,府库充盈,不但接济了天府行省,也能够支撑晋王的部队,来年的行动。

自京东行省而上,一路白地,此地遭受义军,官军以及清军的连连摧残,几乎是十里无人烟,与两湖相比,千差万别。一望无际的平原,本应该是良田万顷,现在却是草丛遍地。

回想起一月前接到的林城总兵固原候王爱秀的密奏,抚南王自几个月前秘密回到林城,已经连夜几次进入过皇宫,与永历帝相见。

而安龙的大部分高阶文官,也跑到了林城周边,将票拟好的奏折,递给了远在安龙的文书房,然后再来到林城。以如此曲折的方式,实现了既能够与皇帝亲近,又能够与来到林城的“忠义之士”联系,一时间林城成为了大本营。

固原侯掌控重兵,本应该立即剿灭,无奈晋王有严令,只要没发生动乱,任由其发展即可。

于是林城成为了反对两湖逆天言论的根据地,不少文人更是斥责晋王是曹阿瞒,司马昭。但这话也只能在相互之间说说,如果在老百姓中说,以李白的威望,恐怕会被赶出去。

即使在林城,李白的威名依然是如日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