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科举,犹如一座独木桥,承载着无数寒门子弟的梦想与希望。
考试科目繁杂,经史子集、诗赋策论,无一不考验着考生的学识与才情。
一旦高中,便能踏入仕途,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杜甫自幼沉浸在诗书的世界里,心怀匡扶天下的壮志豪情。
早年游历四方的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百姓生活的疾苦,这也让他入仕为民的决心愈发坚定。
怀揣着满腔的热血与信心,他阔步迈向考场,身姿挺拔如松,每一步都沉稳有力,踏出的声响仿佛在重重地叩问命运的大门。
他的眼神炽热而坚定,透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然,仿佛在向整个世界宣告自己的雄心壮志。
此时,他的内心犹如翻涌的大海,往昔苦读的画面如潮水般在脑海中不断闪现。
他在心底暗暗发誓:“多年寒窗苦读,只为今朝。我定要在考场上挥笔如剑,让世人见识我的抱负与才华,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就在他踏入考场大门的瞬间,肩膀被一只有力的大手重重拍了一下。
杜甫猛地回头,只见好友郑虔满脸笑意,眼睛眯成了弯弯的月牙,一口洁白的牙齿在晨光中格外耀眼。
郑虔不仅诗、书、画样样精通,性格也十分豪爽,平日里与杜甫无话不谈。
他双手高高抱拳,声音洪亮地喊道:“子美兄!今日乃大比之期,瞧你这容光焕发的模样,恰似当年贾长沙年少成名,此番高中,简直轻而易举!”
说着,还用力摇晃着杜甫的肩膀,那股热情仿佛要将自己全部的信心都传递给杜甫。
郑虔说话时,眼睛瞪得溜圆,满脸的兴奋劲儿仿佛已经看到了放榜时两人的名字高高在上。
杜甫则微微颔首,嘴角上扬,眼中既有对郑虔的认同,又带着一丝内敛的紧张。
二人求学路上偶然相识,因志趣相投,从此结伴同行,相互鼓励,一心只为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实现远大抱负。
杜甫先是一怔,随即反应过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如暖阳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他眼睛明亮,闪烁着智慧与自信的光芒,连忙双手抱拳回礼,语气坚定地回应道:“致广兄过奖了。你我多年效仿古人,刻苦攻读,只为今朝能蟾宫折桂。我对致广兄的才学深信不疑,此番应试,你我定能同榜题名,如房玄龄、杜如晦那般,共辅明主,成就大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刻,杜甫的心底既有对二人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心,又夹杂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紧张。
他深知这场考试对他们的命运而言,犹如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暗暗期许两人多年的深厚情谊,能在未来的仕途上延续,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两人并肩走进考场,场内烛火轻轻摇曳,昏暗的光影在墙壁上晃动,仿佛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这场命运的较量,营造出一种紧张肃穆的氛围。
考场上,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