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时乡村的悲歌
长安,这座被尊为盛世之都的城邑。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酒肆茶楼便喧嚣热闹起来。
文人雅士身着华丽锦绣,手持狼毫,于洁白宣纸之上挥毫泼墨,吟诗作对,尽显风流才情。
达官显贵高高坐在堂上,推杯换盏之间,畅谈所谓太平盛世,脸上洋溢志得意满的神情。
然而,在这耀眼繁华的表象背后,却隐匿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民生疾苦。
随着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日子渐长,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愈发被底层百姓的悲惨命运所深深牵动。
彼时的大唐,正处于多事之秋,曾经为解决府兵制弊端而推行的募兵制,在后期却也弊病丛生。
百姓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兵役,被迫离开家乡与亲人,奔赴充满未知危险的战场。
还要应对名目繁多的赋税,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沉重的压迫下艰难求存。
这一日,天空阴沉沉的,仿若被一层哀愁的厚重纱幕严严实实地笼罩着。
又正值春寒料峭之际,空气中弥漫着潮湿与刺骨的寒意。
杜甫怀揣着对民生的深切关切,一路辗转奔波,终于来到长安城外的一个小村庄。
他刚一踏入村庄,一股牲畜粪便与潮湿泥土混合的刺鼻气味便扑面而来,令他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
眼前的破败之景毫无保留地撞入他的眼帘。
错落分布的房屋破旧不堪,许多屋顶千疮百孔,仅用稀疏的茅草勉强遮盖着。
在风中摇摇欲坠,仿佛下一秒就会被这无情的岁月彻底吞噬。
杜甫缓缓伸出手,轻轻触摸屋内粗糙、满是裂痕的墙壁。
指尖缓缓划过,仿若能真切地感受到岁月在这里留下的沧桑痕迹。
村里的百姓们,个个面黄肌瘦,身形单薄得如同风中随时可能飘落的残叶。
他们的眼神里,满是疲惫与无奈,那是被生活重担长久压迫后的麻木与绝望。
仿佛对未来再也没有了一丝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