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身姿挺拔却面容清瘦,岁月的痕迹已悄然爬上他的脸庞,两鬓已染上些许霜色,深陷的眼窝中,眼神透着坚定与忧虑,那是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牵挂。
他静静伫立在群臣之中,目光缓缓扫过朝堂,心中五味杂陈,各种情绪交织。
此前,他游历四方,亲眼目睹了征兵之策给民间带来的惨状。
在那偏远的村庄里,十室九空,一片死寂。老弱妇孺们衣裳褴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的眼神中满是恐惧与无助,仿佛被世界遗弃的孤儿。
田间杂草丛生,原本应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景象,如今却因无人耕种而荒芜,满目皆是衰败之象。
年轻力壮的男子被官兵如恶狼般强行带走,那些男子的挣扎声、呼喊声,家中亲眷的哭声、哀求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人间悲歌,刺痛着他的心,也刺痛着每一个良知未泯的人的心。
那些被征兵的家庭,妻子送别丈夫,父母送别儿子,场面令人心碎。
有个年轻的母亲,怀中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追着被带走的丈夫,鞋子跑掉了一只也浑然不觉,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丈夫的名字,那绝望的呼喊声在杜甫的脑海中久久回荡,成为他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
杜甫,心怀天下,悲天悯人,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一心想要辅佐君王,拯救苍生。他性格刚正不阿,面对权贵不卑不亢,只愿为国家和百姓倾尽所有,哪怕付出一切代价。
此刻,望着高高在上的肃宗皇帝,杜甫深吸一口气,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受苦百姓的面容,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期盼,如同电影般在他眼前一一闪过。
他攥紧了拳头,心中一横,终是迈出一步,袍袖随风摆动,发出“簌簌”声响,那声音在这寂静的朝堂上显得格外清晰。
杜甫高声道:“陛下,臣有本奏!”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激昂而有力,引得众人纷纷侧目,一时间,朝堂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肃宗皇帝原本正低头沉思,听闻此言,微微挑眉,目光锐利地落在杜甫身上,神色间带着几分探究,似乎在好奇这位臣子要奏报何事。
他不自觉地转动手指上的玉扳指,发出清脆的碰撞声,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与担忧,他深知朝堂之上的每一次争论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波澜。
肃宗皇帝,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登基,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他渴望平定叛乱,重振大唐雄风,让国家重回往日的辉煌,却又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感到力不从心。他的性格中既有果断的一面,又时常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被朝堂上的各种声音所左右,在艰难的抉择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