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面色蜡黄,满脸愁容,眼神中透着绝望与无助,仿佛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再也直不起腰。
杜甫心生怜悯,走上前去。
妇人见有人过来,眼中燃起一丝希望,可看到杜甫朴素的穿着,希望又瞬间熄灭。
杜甫轻声问道:“大嫂,这菜怎么卖?”
妇人叹了口气,声音沙哑地说:“大人,如今战乱不断,安禄山的叛军到处烧杀抢掠,田地无人耕种,我好不容易种出这点菜,却根本卖不上价钱,一家人都快揭不开锅了。”
杜甫听完,心中一阵酸楚,毫不犹豫地掏出几文钱,买下了所有的菜。
他轻声安慰妇人:“大嫂,莫要太过忧心,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妇人感激涕零,千恩万谢。
望着妇人离去的背影,杜甫心中满是无力感,自责自己无法为她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帮助,这无力之感,恰似他在《登高》中所写“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空有悲悯之心,却在现实面前深感无力,那无力感如千斤重担,压在他的心头。
又一日,杜甫走进一个破败不堪的村落。
村落里一片荒芜,房屋大多破旧不堪,有的甚至已经倒塌。
路上偶尔能看到几个面黄肌瘦的村民,眼神中透着麻木与绝望。
他看到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费力地在干裂的土地上挥动锄头,额头满是汗珠,却收效甚微。
杜甫走上前去,与小伙子攀谈起来。
小伙子直起身子,用破旧的衣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无奈地说:“家中男丁都被征去打仗了,只剩下我和年迈的父母。这地再难种,也得咬着牙种,不然一家人都得饿死。我也想为国家出份力,可家里实在离不开人,这世道,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杜甫听后,眼眶泛红,拍了拍小伙子的肩膀,安慰道:“小兄弟,再坚持坚持,相信总会有希望的。”
可他内心却在痛苦地挣扎,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改变这残酷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倍感煎熬,就像他在诗中所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难酬,现实却处处碰壁,那落差如深渊般横亘在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