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物资越多,百姓就能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改善生活,日子越过越好。”
李文贵说到这里,表情变得严肃了一分,认真地说道:“不过也要未雨绸缪,事先对事情的发展有个估计,做一些提前的准备。”
高拱、张居正等人,之前听得很是高兴,因为这是他们的政绩,但是听到后来,李文贵说未雨绸缪时,他们便下意识地认真了起来,竖着耳朵听李文贵的话。
只听李文贵继续给他们说道:“比如说,当这一波分家的高潮过去,对于家具、宅子之类的需求会少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关的作坊生产出太多的东西却卖不出去,甚至有可能亏损关门,从事相关行业的百姓就会没活干,没钱赚……”
他说的这个事情,一般很少人会在意,但是只要真得去考虑,这个结果也不难想到。
高拱、张居正等人都是实干家,自然也能想到了。
因此,他们的表情,都是比较严肃。如果这种失去收入的人多了,那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也是可以预见的。
李文贵这边,不需要他们问话,就给他们继续说道:“要解决这个事情,第一个是钱庄方面,我会让钱庄注意审核贷款发放,该收紧的时候要收紧,该减少还款期限的,也要注意减少还款期限,从而让那些制造业方面,防止无序一窝蜂地去做同一个事情,控制源头上的产出。”
“第二,就是要帮助他们,让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卖出去。不是说去帮他们吆喝,也不是官府去买他们的东西,而是在商品流通这个环节,要朝廷出面来下功夫。”
“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只要交通好了,东西能运到更远的地方去卖,才会有更多的主顾买东西。这么一来,就算本地的需求饱和了,买的人少了,那至少还有外地的人可以买。”
“毕竟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北方就没竹子,如果有竹制品运到北方来卖得话,我相信还是有人会买的。诸如此类,在方便百姓的同时,还能让制造业继续制造出更多的东西赚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过这里要注意一点,不只是路要修好,而且也要减少流通环节的货物成本。我上次去南京一趟,路上就看到好多地方设卡收钱。其中有不少收钱的点,还不是朝廷收的。朝廷如果加强这方面的管控,减少商品在运输上的成本,从而能让商品卖到更远,就越是有利于我们大明的经济发展。”
他这话还真不是吓人,隆庆年间就已经这样了,到万历年间,就更多了。各地关卡收钱的,多如牛毛。
李文贵就曾在一本资料书上看到过,有人发现两地的某种商品的价格,竟然相差两三倍,觉得有利可图,就收购了那商品,用船运过去卖。
结果,一会一个关卡,都还没到目的地,商品的收购价加上这路上的开支,已经超过了目的地的商品价格,就算往回运,那都还要收钱。最终,那人一气之下就烧了商品。
这种危害,靠地方上还真不行。因为你不说,别人的地盘还是可能收的,必须要朝廷重拳出击,打击这些非法收钱的才行。
刚好,高拱和张居正他们,就有这个能力。因此,李文贵就趁这个机会,把这个情况说了出来。
果然,高拱听完他的话之后,顿时面现怒容道:“此事,早有听闻,只是没想到,如今已是愈演愈烈了。必须要整治一番不可!”
其实,李文贵说的这个事情,对于当官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那些设卡的地方官府和豪强,或者宫里外放的宦官,都看人收钱的。
当官的,有权的,一般都不会收,或者少收,对这类人来说,基本就没多少感觉。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影响就非常大了。
李文贵此时把这事提升到大明经济危害的高度,那就由不得当官的不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