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军事、医学、造船、冶炼等专科学生6000余人。
大明绝大多数学生,其实是在读私立学校!
按照朱铭的设想,大概会拨1200万亩土地做学田,比北宋顶峰时期略多一些。
这种学田制度,看似朝廷难以直接管理,其实比全部由朝廷拨款更实用。可以有效减少教育经费的贪污现象!
县学及以上的校长都是进士出身,学校的产业除了学田没有其他。校长一旦贪污过多,学生们就吃不起饭,闹大了会毁前程的。
此时的学生,可没那么好打发,一個个是真正的士子。
另一个时空的明朝,也有学田制度。
但全国学田只有50万亩,仅相当于北宋学田的零头,因此明代多是地方官府拨款。
可地方官府怎会老实拨款办教育?
搞到最后,明代的官学制度名存实亡。县学、府学虽然有大量学生,但只是挂一个名而已,平时都不来上课的,也就廪生按时去领米。
甚至连明代的太学都名存实亡,太学生全都不到学校上课。太学老师多为举人充任,整天只想着怎么考科举。
北宋的科举制度虽然不完善,但范仲淹、王安石、蔡京设计的北宋教育体系,却远远优于另一个时空的明清两朝。
好的制度,朱铭自然要继承且改进。
之前有科举改革,现在有学田改革,大明的教育科举体系基本定型。
朱铭仔细想想:“再颁布一个法令,侵占学田之人,罪名比侵占民田更重三等。伙同他人诡寄、侵占学田的教谕和教授,一律罢官,移交有司定罪。今后把这个法令写入《大明律》。”
御用舍人提笔记下,让通政院拟定中旨交给刑部。
胡安国陪皇帝吃完午餐,高高兴兴退下。
朱铭起来散步消食,心里想着再增加专科学校数量。
军官、医生、科学家、农学家、工程师……这些都还数量不够,须得多多培养才行。
当然,财政恐怕会撑不住,须得把握好一个度。
但专科学校即便不免费,也不能学费收得过高。因为真正有钱的人家,肯定跑去考科举,愿意读专科学校的家里又没啥钱。
朱铭虽然每年有专科生的进士、举人名额,但这些名额不能设得太多,否则会引起传统读书人的反对。
唉,治大国如烹小鲜,这火候着实难以把控。
朱铭下令全国清理学田的时候,安南那位杜太后终于进京了。
朱国祥刻意避嫌不跟朝臣接触,因此至今还不知道,他要新纳的妃子是个太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