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魏文帝

见曹丕口不能言,曹家那点事,谁都是知道的。他们却不知道到了这方世界,曹丕的肺病还没有好。

但说无妨。刘协起立,先处理完了曹丕没有弄完的事情。

臣身为武将,听闻魏文陛下自成帝之日起,便长时间待在寝宫之中。虽亦处朝政,但行如君王所居之行宫,休无天子御四海之威仪,征无镇山河气运之大势,动无明是非安群臣之雄才。自终,陛下所言所举,除今日之外,无一不是昏君所为。今我曹彰手持御赐打王金鞭,上打昏君,下打奸臣。我要打醒陛下曾经的雄才伟略,杀伐果断。 杀,说完,一人手持打王金鞭就向曹丕打去。

以曹彰的武力值,在场之人谁也不是其对手。更何况他说的也没错,这些年曹丕做的那些荒唐事,瞧瞧,一点也没有帝该有的样子,说是昏君也不为过。随着宫殿内的打斗,自然也引来了殿外的侍卫,但通通都不是曹彰的对手,一个打十个也不在话下。

然后就是更加激烈的打斗,群臣一拥而上,连曹操都亲自上手。这一波属实,是犯了众怒,当然,白说的是魏文帝曹丕,那个被打之人。开始的那个打累了,打王金鞭接着打。

子恒,还要继续吗?秘音对话。

继续,父亲。既然已经开始了,那就别让它停下了。如果不信,父亲不妨向身后看一看。大殿内,群臣中,早已无了之前的剑拔弩张之气。所以继续打,别停,在我还未吐血三升之前,连母亲的面子都不要给。

说罢,曹操就更加用力了。

看着曹操的凶狠,群臣皆叹:魏王家风,如从前一样,当年的五色哨棒换成了如今的打王金鞭。丝毫没有因器物的宝贵而爱惜,而是更加不留余力的展现出它该有的锋芒。

当崔氏再次回到朝堂之时,看见眼前这番景象,就知道自己的计划成功了。曹彰的武力,曹丕的远见,曹操的威名,每一环都可谓是重中之重,目的就是要让曹丕的吐血成为常态。

在这整个朝堂之中,无一不是诡谲云涌。今日既有父亲的剑拔弩张,那不知昨日,昨昨日又有谁在祸乱朝纲?看似和平的朝局,仅凭汉献帝一人之力,根本无法凝聚百官于一心。唯有曹丕,拥有帝王之资的魏文帝,才能够重振整个朝堂。这件事,魏王不行,大司马也不行,就连他的父亲丞相也不行,这个人必须是魏文帝。因为是历史上魏文帝,结束了汉代,这里的祸乱也该由魏文帝来再次终结。

然则,魏文帝有肺病,不能久坐于朝堂之上,只能静养于寝宫之内。平日之敲打,只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毕竟系统这东西可是无孔不入。整个天地之间,藏不住任何系统想要知道的任何奥秘。唯有君臣相隔,亲信相交才可为之。而今系统远离,我既归来,便要行瞒天换日之策。让魏文帝重登朝堂之上。

小主,

文帝之病,无非就是血流成河。今魏武之为,定让世人认为魏文帝口吐鲜血,或有什么其他症病,皆是今日之所为所致。是外因,而不是内疾。所以魏文帝打得越狠,世人便更信上一分。打得越长,就会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系统植根于人,以此瞒天,由不得不信。而魏帝亲自理国,此谓换日。

崔氏走过台阶,走出宫门,走回家中,她也要努力起来了。

而对于曹丕来说,这都在他的计策之内。包括曹操,他的父亲,母亲等等都不知道他此世之想。偌大个许昌城,皆在他的盘策之中。

曹丕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真的让人厌恶,因为这是当年没有办法的办法。没有谁对谁错?只有成王败寇。

朝廷官员并不如今日一般团结,且不说今日朝中就有几位帝王。臣子都不知道该奉谁为君主,可保其家之安,族之全。如崔家之灭门案,谁也不知道当某个帝王心情不好,或又是妨碍了谁的计划之时,下一个人头落地的,就是自己。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朝堂,连自己都不能够保全,明哲保身又有什么错呢?

但这样谁还会顾及国之大计,百姓不如官,比朝臣更加危险。因为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皇帝,还有整个官僚阶级的压迫。从而造成曾经社会矛盾尖锐,国土社稷不保的局面。

而这时,身处权力最中心处的魏帝站了出来,转移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以玩世不恭荒废朝政,人人喊打的形象,处理此局面。

曹丕深知自己的家庭不是很和谐,因为曹植的原因,全家上下乃至整个朝廷的百官文武都很慌乱。高级的官员,魏武,丞相的自控力都很强大,但还是会被忙得焦头烂额。低级官员,小到一个士兵,大到一个县令,都挟前世之仇,弃国家于不顾,置百姓于水火之中。

在一开始,整个朝廷并不是很和平,到处皆是结党营私。而三国时代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值得被原谅,也别认为身居高位者,就没有人敢动他,所以在魏堂之内,北境之中,所有看得见的贪官污吏都被人头祭天了。所以大魏的官吏也越来越少。

曹丕利用全家对曹植的爱和对自己的恨,与父亲曹操合谋。从此教育曹丕就成了曹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一个出气筒的身份作为家庭和谐的润滑剂,缓和家庭内部矛盾。对外,也以哗众取宠之法,连群臣之心,结以救国之策。才有了现在的北境, 负手横推百万里,皆是凤毛麟角辈。

这是一个大世,也是一个必争之世,曹丕不想等了,他也没有选择。

这便是曹丕的能力。以群谏之计,止休兵于刀戈,化干戈为玉帛。皇帝的家事可摆于朝堂,谁还敢言不臣之心。

以一己之力挽整个大魏于倾颓,魏武不行;联上下君臣于一心,汉献不行;推行大世之策,予大世之争,知天下之利害,布天下之棋盘,施强国安民,精兵通邦之策,唯有他魏文,曹丕。《帝道十三言》乃是曹丕自降世以来所着之学说。集百家之流,区杂家之别,用于掌间,行于天下。不同于汉帝的帝王制衡之权术。《帝道十三言》讲究的是:我若无争之意,天下可为之三分。若我必争,这天下当以我为尊。即帝道至臻。何时?皆听帝王之言,何事?可自行谋断之事。当然,这一着作还没有完成,也绝非一人之力,百年之功可以记载。取之人皇之道,霸王之道,天子之道,帝王道是一种新的道路。它立足于社会实践,不在历史长河之中,也不在天穹地宇之内,避免了自然灾害以及天道的乱世,也避免了无德无政之纠纷。不及百家之学,而高于百家学,握于百家学。这一帝王之道,魏文帝是第一个开创此路之人,因为他是曹植的兄长,是人皇的兄长,是历史上那个重开西域,破天道之长策,魏武帝之子,他有名字,曹丕,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