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常白县令忧心忡忡。他很清楚,如果不能按时按量地完成进贡任务,自己头上那顶来之不易的乌纱帽恐怕就要不保。于是,这位县令不得不下令:每家每户轮流派人出差去寻找新鲜泉水和山菌。
这样一来,许多家庭不得不派出家中的壮劳力,放下手中的农活和生计,踏上漫长而艰辛的采集之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常白县的土地渐渐荒芜,农田无人耕种,牲畜无人照料。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曾经山清水秀、物产丰饶的常白县已经面目全非,变得贫瘠不堪。百姓们怨声载道,对县令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常白县令于同和,原本是科甲出身,名字比较靠后,加上没有什么背景,被派到了偏远常白县做县令。于同和本人并非一个昏官,为官勤勉也清廉,但是为人胆小拘谨,明知不可久为,但是不敢抵抗圣命。眼看无法长期维持按期按量供给山泉和山菌,于同和急得不行。
他左思右想,想起了曾经和叶令勉有过一年的同窗之情,便亲自来京都,准备面见叶令勉,请求叶令勉从中周旋。
晋王珅一行到了京都的时候,他也到了,住在客栈就在晋王珅下榻的悦红轩隔壁。
一大早,于同和就收拾妥当,拿上名帖,准备去拜见叶令勉。
他出门的时候,正好晋王珅也出门了,两个人都走的急,打了一个照面,差点撞上。彼此道过歉后,就各自离开了。
晋王珅的气质和口音,让于同和一愣。虽然晋王珅在大闽当了九年的人质,口音已经很大闽化了。毕竟回了大离,多少都有一些南方调,并不是纯正的大闽口音。晋王珅出众的外表,让于同和感觉不像是个普通人。
而于同和的举止也让晋王珅有了疑惑。看于同和的言行举止,虽然一身便装,可绝非草民,而是带着官气。但是官员为何不住在官府客栈,而是住在这普通百姓才住的地方?莫非自己一行暴露了?
想到这里,晋王珅折回,暗自跟上了于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