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浮屠山,授心经

乌巢禅师为之一惊,像是对八戒的到来相当出乎意料,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

“前年蒙观音菩萨劝善,愿随他做个徒弟。”八戒诚实应答。

乌巢禅师即大喜,叫了三声好。忽又看向大圣,眼神深邃道:“此位是谁?”

大圣眯眼,瞧不出对方底细,少顷笑道:“禅师认得他们,却不认我?”

“哈哈,因少识耳。”乌巢禅师乐道。

大圣陪着冷笑,唐僧怕大圣恼怒,忙回应:“他…是贫僧…也是观音菩萨劝善,算是做了贫僧大徒弟,孙悟空。”

说句话,还要拐个弯,唐僧当真怕大圣在这些地方较真。

“欠礼。”乌巢禅师补上礼数。

唐僧见其颇为“周到”,心神大定。

……

这才诠释了来意,唐僧拜问道:“禅师可知西天大雷音寺的去处,距此路途又有多远?”

禅师点点头,他道:“远哩!而且一路多难,委实难行。”

唐僧闻言咬舌,却不怕路途艰难,只问:“路途具体多远?”

禅师便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

像是说了句废话般,却是夹杂简单的道理,乃禅师告诉唐僧,踏实前行。

所取之经文,在大雷音寺,也不在大雷音寺。

执着于目的地,只会让唐僧忘记初心,混淆取经的意义。

可心急想要知道取经实际路程的唐僧,内心混乱地听不出这份禅意,端得又问路途怎样。

那禅师笑盈盈道:“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闻得此话,终是一位大唐高僧,唐僧察觉自己心智有误,更听见有经书一卷,急忙拜伏于地恳求。

那禅师于是口诵传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