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应招的人不少,却无一个符合要求。
李勉思索再三,找上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孙思邈。
作为百姓口中的孙神仙,其交友满天下,其中鸿儒不少。
起初李勉并不想在这点小事上,去麻烦师父,但现在看来,终是自己想简单了,只能找师父要人。
老宅里,孙思邈听到李勉所说,笑道:“老道我还奇怪,你为何不来找我。放心吧,我已往蜀中去信,一月后会有人来的。”
李勉一愣,“蜀中,莫非是……”
贞观初年,能被称作蜀中大儒的,其中有一人怎么也绕不开,那就是杨续。
如今的杨续,已67岁高龄。
想到这,李勉否认了心中所想,人家年纪大了,不可能跋山涉水,来长安,只为教一群稚子。
多半是蜀中其它人来长安。
孙思邈说:“你想的是杨续吧,他呀,你就别想了,人家现在身居高位,儿子尚公主,哪会来你这教书育人。”
“我说的人,叫杨宗,蜀地大儒杨雄旁支族人,蜀地大儒,我曾有恩于他。”
“我知他最近,游学到了河北之地,若这时赶来,约一月后可达长安。”
“随之一起来的,还有不少的蜀地天才,本是为辩经而来,我可以将他们请至李家庄,至于能不能留下,就要看你的了。”
如果愿意留下,那么李家庄的学堂的先生,就不用再愁了。
就算将来要扩大,蜀地人才济济,自不缺先生。
成功失败在此一举。
不过,在那些人来之前,自己得拿出点有说服力的东西。
从老宅回家的路上,李勉一直在思考,自己拿什么来打动杨宗。
就算不能留下杨宗,跟着他一起的,留下也行。
等回到家,李勉心中已打定主意。
“看来,我又要发动我的金手指,抄些东西出来了。”李勉来到书房,从最下层的一处暗柜里,拿出两本扎好的书。
一本《三字经》,一本《弟子规》。
这次办学堂,李勉本不想把它们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