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寻村踪之汤丹镇田坝村

寻村踪 资生 5795 字 8天前

李翠花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当然,虽然现在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但还有一些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我从小就跟着奶奶学习编织,现在我也教村里的孩子们。”

李翠花站起身,走到一个角落,拿起一件正在编织的竹篮,展示给资生看:“你看,这是我在编织的竹篮,虽然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现成的竹制品,但我还是坚持自己动手,因为我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资生被李翠花的热情所感染,他跟着李翠花来到了村里的手工艺作坊。这里摆满了各种手工制品,从精致的刺绣到古朴的木雕,每一件都透露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这些刺绣都是用我们村子里特有的丝线编织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李翠花指着一件刺绣作品说。

在作坊里,资生还看到了几位正在忙碌的村民,他们或是在编织,或是在雕刻,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李翠花向资生介绍道:“这些都是我们村里的手工艺人,他们不仅自己制作,还会教授给下一代。”

李翠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她用实际行动在田坝村播撒着文化的种子。她组织村里的孩子们参加手工艺培训班,让他们从小接触和学习这些传统技艺。她还积极参与到村里的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展览、比赛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传统手工艺。

资生被李翠花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他深知,正是有了像李翠花这样的年轻人,田坝村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和发扬。他决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5

资生在田坝村的脚步,仿佛被这片土地的呼唤所牵引,他开始了对田坝村自然风光的探索之旅。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村头的小田坝片村,到夕阳西下时分的宁静老村,再到灯火阑珊的新村,资生一路走来,被田坝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色深深吸引。

小田坝片村,位于田坝村的最北端,这里地势平坦,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资生沿着田间小路漫步,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耳边传来的是稻田里青蛙此起彼伏的鸣叫声,这是大自然最原始的乐章。

穿过小田坝片村,资生来到了老村。老村依山傍水,古老的房屋错落有致,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弯弯曲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村后的山坡上,一片片茶园在阳光下泛着翠绿,茶香四溢,让人心旷神怡。

走进新村,资生眼前展现出一幅与老村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的规划整齐有序,仿佛经过精心设计,每一栋房屋都宽敞明亮,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宽阔的街道两旁。水泥路笔直地通向每家每户,路面干净整洁,车辆和行人来来往往,显得井然有序。

资生不禁感叹,这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记得,老村的路还是泥泞不堪,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村民们出行极为不便。而如今,水泥路的铺设让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着提升。

新村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村边的溪水清澈见底,溪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溪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为村民们提供了天然的遮荫。每当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花香四溢,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资生沿着溪边漫步,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景色,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不禁想起了村子里的老仓房,那座见证了历史变迁的建筑,如今依然屹立在这里,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老仓房的外墙已经斑驳,但依然能够看出昔日的辉煌。资生走进仓房,一股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想象着解放前,赵家收租进粮仓的情景,那些辛勤劳作的村民们,将一袋袋粮食搬运进仓房,为的是家庭的生计和村庄的安宁。

解放后,老仓房成为了村庄的大队部,村民们在这里开会、学习,共同商讨村庄的发展大计。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在昨天。资生不禁感叹,这座老仓房见证了田坝村从贫穷到富裕的历程,见证了村民们从苦难到幸福的转变。

站在老仓房前,资生心中充满了敬意。他明白,这座老仓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村民们团结奋斗的象征。它承载着田坝村人民的记忆,也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如今,田坝村已经焕然一新,但老仓房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提醒着村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资生相信,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田坝村的人民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老仓房,也将继续见证这一段段传奇故事,成为田坝村永恒的象征。

在田坝村的东南角,资生来到了木刻。这里山清水秀,树木繁茂,是村民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木刻的溪流潺潺,溪水旁的岩石上,雕刻着各种图案,这是村民们智慧的结晶,也是田坝村独特的文化符号。

梭山,是田坝村的一座名山,山势险峻,植被丰富。资生沿着山间小道攀登,一路上,他看到了形态各异的树木,有的高大挺拔,有的低矮婆娑,它们在风中摇曳,仿佛在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大梁子,是田坝村的一处观景台,从这里望去,整个田坝村尽收眼底。资生站在大梁子上,俯瞰着山川河流,感受着大自然的壮丽。他看到了远处的红土田,那是一片片红色的土地,它们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仿佛是大自然赐予田坝村的一块瑰宝。

小主,

中山,坐落在田坝村的一座名山,自古以来便享有盛誉。山势险峻,层峦叠翠,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在这座名山之上,曾经为了田坝大队的照明而建设了一座小水电,为村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资生漫步在中山的山间小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山中宁静的氛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蜿蜒的山路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他沿着山间小溪前行,耳边传来潺潺的流水声,仿佛是大自然在为他演奏一曲优美的交响乐。

资生抬头仰望,只见山间瀑布如银河倾泻,水珠飞溅,形成一幅壮观的画面。瀑布从山涧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上,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驻足观赏,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

山中奇石林立,形态各异,有的像巨兽卧地,有的像仙子起舞,有的像宝塔耸立。这些奇石历经风雨,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成为了中山独特的风景线。资生沿着山间小径,一一欣赏这些奇石,仿佛在聆听它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中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严格的保护,这里的生物种类繁多,是田坝村生态多样性的体现。在山间,资生看到了形态各异的植物,有的叶子如手掌般宽大,有的花朵色彩斑斓,散发着迷人的香气。他还看到了许多野生动物,有活泼的小松鼠,有悠闲的野兔,还有在树梢间跳跃的鸟儿。

资生在山中漫步,不时地拿出相机,记录下这些美丽的瞬间。他发现,山中不仅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还有许多珍贵的药材和菌类。这些资源为村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中山的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

在中山的怀抱中,资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他深知,这里的生态环境是田坝村宝贵的财富,也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他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让中山的生态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资生在中山的漫步,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是一次对生态保护的深刻思考。他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田坝村的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中山的美丽景色将会永远流传下去。而田坝村,也将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田坝村的地理环境独特,既有山川的雄伟,又有水乡的柔美。这里的生态特色鲜明,既有原始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生在田坝村的游览中,不仅欣赏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感受到了村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守护。他深知,田坝村的自然风光是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6

资生在田坝村的探索之旅中,决定深入村民的家中,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他希望从农耕、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这三个方面,了解村民们是如何在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的。

资生来到了一片金黄的稻田旁,这里正在进行着繁忙的农耕活动。村民们穿着简朴的衣物,戴着草帽,有的在田间劳作,有的在稻田里插秧。资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体验了插秧的辛苦和乐趣。他发现,尽管现代机械化农业已经普及,但村民们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农耕方式,如手工播种、施肥和收割。这些传统方式不仅有助于保持土地的肥沃,也体现了村民们对自然的尊重和依赖。

在一位村民的家中,资生看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画面。厨房里,女主人正在忙碌地准备晚餐,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老人们则坐在门廊下聊天。资生被邀请进屋,品尝了地道的农家菜,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女主人告诉他,尽管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村民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饮食习惯,如种植自家的蔬菜、养鸡鸭等,这些不仅保证了食物的新鲜,也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晚上,资生参加了村民们的社交活动。在村头的广场上,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牌,还有的在教孩子们唱歌跳舞。这里不仅是村民们放松身心的地方,也是他们交流信息、增进感情的重要场所。资生看到,尽管现代通讯工具已经普及,但村民们仍然喜欢面对面地交流,这种传统的社交方式让他们感到更加亲切和自在。

在村民的家中,资生还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例如,虽然村民们仍然使用传统的木制家具,但家中也配备了现代化的电器,如冰箱、洗衣机等。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体现了村民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对现代科技的接纳。

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资生还注意到了一些环保的举措。例如,村民们会将垃圾分类处理,将厨余垃圾堆肥,用于农田的肥料。这种环保意识在村民中得到了普及,使得田坝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资生在田坝村的体验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村民们的生活态度。他们既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又积极拥抱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为田坝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