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地形似槽集市成 槽子街村由此名

寻村踪 资生 4782 字 8天前

岁月流转,槽子街村的行政区划再次发生了变化。1963年,它归属于云坪人民公社,1964年转至茂麓人民公社,直至1965年,槽子街村归属于因民公社。每一次的行政区划调整,都如同一场无声的变革,悄然影响着槽子街村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以及村民的生活方式,如同细雨润物,悄然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土地。

扬自万老人继续述说:“那时候,我们村子里的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论是修路、建校,还是抗灾自救,大家都能齐心协力。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的精神面貌却始终积极向上,如同破土而出的嫩芽,充满生机与活力。”

聆听老人的讲述,我不禁对那段历史充满了敬畏。槽子街村,这个看似普通的村落,却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变迁。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人民的奋斗与牺牲,如同一部生动的史诗,诉说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随着我对槽子街村历史的深入了解,我逐渐认识到,这里的历史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更迭,更是村民们生活状态的缩影。他们的坚韧不拔、智慧与团结,构成了这个村庄最宝贵的财富。而扬自万老人,作为这些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的每一句话都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槽子街村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4

在2018年的岁月长河中,对于槽子街村而言,这一年无疑是刻骨铭心的。这一年,槽子街村整村搬迁至东川城区的易地安置点,这一决策如同春日里的一场甘霖,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搬迁的消息如同一阵风,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庄。村民们的心情如同交织的琴弦,既有不舍与难过的音符,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他们对于即将离开生活了几代人的土地感到无尽的眷恋,但同时也深知,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搬迁是必然的选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搬迁的时候,我们心里都很不是滋味。”扬自万老人坐在安置点的小院里,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仿佛能看见那些岁月的痕迹,“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座山,每一条溪流,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承载着我们的情感和故事。但我们也明白,这里的环境条件有限,孩子们的教育资源不足,为了他们的未来,我们不得不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

安置点位于东川城区的边缘,环境宜人,设施完善。政府为了这次搬迁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资源,确保村民们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新家虽然宽敞明亮,但村民们的心中却有着难以言说的空落感,仿佛失去了灵魂的依托。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不适应。”扬自万老人回忆道,“离开了熟悉的村庄,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他们的心情很沉重。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他们的脸上也重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搬迁后的槽子街村,旧村址上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那些古老的房屋、石板路、古井,都成为了村民们心中难以割舍的记忆。然而,新生活也在悄然绽放。村民们开始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孩子们拥有了更好的教育资源,村庄的名字虽然不再,但村民们的生活却迎来了新的生机。

“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扬自万老人笑着说,“孩子们上学方便了,医疗条件也改善了。虽然离开了故土,但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家园,新的希望。”

在新的安置点,村民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这片土地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孩子们在新的学校里努力学习,村民们也在新的环境中找到了新的生活节奏。

槽子街村的搬迁,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一次生活的转型。它象征着村民们对未来的希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槽子街村的村民们将继续书写他们的故事,创造属于他们的新篇章,谱写一曲关于迁徙与新生的人生交响曲。

5

槽子街村,这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由五个独具特色的小组组成,宛如五朵盛开的花朵,共同绘就了村庄丰富多彩的生动画卷。

菜园子小组,这个名字背后,蕴藏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在往昔的时光里,这里仅是一片肥沃的菜地,村民们辛勤耕作,收获着新鲜的蔬菜,满足了村庄的日常饮食需求。这片菜地如同村庄的绿肺,滋养着村民们的生命,也成为了村庄的一道亮丽风景。

“菜园子小组,原本是一片生机勃勃的菜地,后来演变成了村民们的居住地。”扬自万老人坐在安置点的小院里,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温馨和怀旧,“这里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蔬菜,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是种植各种农作物的理想之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菜地逐渐转变成了村民们的新居地。起初,只是几家勤劳的农户在这里搭建起了简陋的棚屋,但随着村庄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于是,原本的菜地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小组,村民们在这里共同生活,共同劳作,共同分享着丰收的喜悦。

菜园子小组的名字也因此而来,它不仅代表了这片土地的肥沃,也象征着村民们勤劳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被精心耕种,每一株蔬菜都承载着村民们的辛勤汗水。他们用双手创造了这片土地的奇迹,将一片荒芜的菜地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社区。

“记得那时候,每年春天,村民们都会在菜园子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有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还有那香喷喷的辣椒。”扬自万老人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夏天,菜园子里绿意盎然,各种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随着季节的更迭,菜园子里的蔬菜也换上了新的装束。秋天的菜园子,硕果累累,金黄的南瓜、紫红的茄子、鲜绿的青菜,构成了一幅丰收的画卷。而冬天的菜园子,虽然不再有夏日的热闹,但村民们会在雪地里种上一些耐寒的蔬菜,如白菜、萝卜,确保冬季的餐桌也能丰富多样。

“我们的菜园子,不仅是我们的粮仓,更是我们的家园。”扬自万老人感慨地说,“在这里,我们学会了相互帮助,学会了珍惜,也学会了感恩。每一颗蔬菜,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都承载着我们的记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时,菜园子小组已经成为了槽子街村的一个标志性区域,它不仅是村民们生活的中心,也是村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当扬自万老人走在菜园子的小路上,他都会想起那些曾经的岁月,那些与村民们共同度过的日子,那些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时光。

大羊圈小组,这个名字承载着槽子街村深厚的历史底蕴。它的历史同样悠久,源远流长。在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广袤的牧场,水草丰美,适合放牧。四周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为这片牧场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这里不仅是羊群的天堂,也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大羊圈小组,原是牧场,后来有人居住,沿用此名。”扬自万老人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继续讲述着这个小组的故事,“这里的羊群曾经是村庄的重要经济来源,村民们依靠放牧为生,生活虽然辛苦,但日子过得充实。”

在扬自万老人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景象。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山间,村民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赶着羊群,沿着山间小路,走向牧场。羊群在青青的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偶尔发出几声欢快的叫声。村民们则在一旁守护着,防止羊群走失。

“那时候的牧场,是我们村庄的骄傲。”扬自万老人回忆道,“羊群的数量逐年增加,羊毛、羊肉、羊奶等都是村民们的重要收入来源。每年冬天,村民们会将羊毛编织成毛衣、毛毯,卖给城里的人,换取一些必需的物资。”

大羊圈小组的居民们,都是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牧场上,他们学会了与羊群相处,学会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他们懂得尊重自然,珍惜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草场。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羊圈小组逐渐从牧场转变为居住地。有人看中了这里的自然条件,开始在牧场附近定居。他们修建了房屋,开垦了土地,将牧场的一部分改造成了农田。这样,大羊圈小组便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既有牧场又有农田的综合性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