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塘丰年颂
芋头塘地种芋头,丰年景象美名扬。
农业文化传千古,芋头塘村韵悠长。
一
在辽阔无垠的疆土上,大白河如一条银色的丝带,静静蜿蜒,环绕着我国一个如诗如画的小镇——阿旺镇。我,以资生为笔名,一名对乡村文化怀揣热爱与憧憬的文联工作者,循着这股生机勃勃的气息,踏上了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来到了大白河畔的芋头塘村。
初秋的阳光,温煦而柔和,洒在芋头塘村,将整个村落染上了一抹金黄。我站在村口,沐浴在这份宁静与和谐之中。正当我沉浸在这份美好时,三位热情洋溢的村民——朱兴旺、王兴权、段朝阳,主动向我走来。他们看到我孤身一人,便关切地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我微笑着向他们表达了来意,我是在寻找那些深藏于乡村中的故事,希望能在这里挖掘芋头塘村的历史与传说。朱兴旺听闻此言,眼中立刻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慷慨地拍胸脯说道:“那我们正合心意,我们村的故事多得很,你愿意的话,就让我们带你一探究竟吧!”
我欣然接受。于是,在三位村民的引领下,我踏入了芋头塘村,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
我们沿着乡间的小路前行,边走边谈。朱兴旺充满激情地讲述着村里的历史,他说:“我们芋头塘村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朝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王兴权紧接着补充道:“是啊,我们村中还有许多古老的传说,比如村中央那座古老的庙宇,据说它始建于唐朝,见证了芋头塘村从古至今的变迁。”
段朝阳则深情地说:“还有我们村里的‘三棵树’,它们分别象征着村子的繁荣、和谐与幸福。每年村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天地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听着他们充满热情的讲述,我不禁对芋头塘村的历史与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深知,这次寻踪之旅,将是一场充满惊喜与收获的探险。于是,我跟随朱兴旺、王兴权、段朝阳,开始了探寻芋头塘村故事的旅程。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我将揭开一个个神秘的面纱,记录下这些珍贵的乡村记忆。而这一切,都始于这个初秋的清晨,始于我这位远道而来的寻踪者。
二
沿着大白河畔的小径,我们一行人继续前行,朱兴旺的热情讲解如同潺潺溪水,引人入胜。他引领我们踏入芋头塘村,这个饱经岁月洗礼、承载着时代变迁与村民智慧的小村庄。
“芋头塘村的故事,源远流长,始于清朝时期,那时它隶属于东川府清宁里。”朱兴旺站在村口一块古老的石碑前,指着上面斑驳的字迹,缓缓叙述,“自那时起,我们的祖先便在这片土地上耕耘,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岁月如梭,芋头塘村在时光的洗礼中逐渐壮大。到了2019年,村子已经从原始的自然村落蜕变成为村民委员会管辖下的村组。朱兴旺指向村中心的广场,继续他的讲述:“你看,这里曾经是村里的集市,如今成为了我们村民聚集、欢庆的场所,每年的节庆活动都在这里热闹非凡。”
芋头塘村,一个历史悠久的美丽村落,下辖着19个各具特色的村民小组,它们散落在广袤的土地上,如同一颗颗明珠,共同绘就了乡村的壮丽画卷。
首先,功山梁子小组坐落在村子的至高点,地势险峻,山峦叠嶂,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村民们世代守护着这片土地,用辛勤的汗水耕耘,使得功山梁子绿意盎然。
岩脚小组毗邻山脚,土地肥沃,是芋头塘村的主要农业区之一。金黄的稻谷、玉米和红薯在丰收的季节里,将田野染成一片金黄,令人心旷神怡。
柳树凹小组因村头一棵古老的柳树而得名,这里风景秀丽,村民们以养殖家禽、种植蔬菜为生,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
坪子小组位于一片开阔的平地,是芋头塘村的交通枢纽。村民们以经商、手工业为生,为村庄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服务。
木嘎(1-2组)小组隐匿于深山之中,自然环境保存完好,村民们过着原始而宁静的生活,依靠山中的资源自给自足。
犁头山小组因山形似犁头而得名,地势崎岖,村民们在此开垦荒地,种植茶叶、核桃等经济作物。
三家村小组由三个自然村组成,村民们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以种植水果、养殖牲畜为主,成为芋头塘村的果业基地。
梳山小组因山形似梳子而得名,山清水秀,村民们种植茶叶、竹子,过着悠闲的生活。
芋头塘小组作为村子的中心,人口密集,商铺林立,是芋头塘村的商业中心。
上村小组位于村子的高处,风景优美,村民们种植蔬菜、水果,过着富足的生活。
小村小组因村子规模较小而得名,环境幽静,村民们过着宁静的生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水平潭小组因村边有一片水平如镜的湖泊而得名,水资源丰富,村民们以捕鱼、种植水稻为生。
大麦地小组以种植大麦而得名,村民们以种植大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
松树坪小组因村中生长着许多松树而得名,村民们以林业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支锅山小组因山形似支锅而得名,村民们以种植茶叶、核桃等经济作物为主。
纸厂小组因村中有古老的纸厂而得名,村民们以造纸业为生,传承着古老的技艺。
吊嘎小组地处深山,资源丰富,村民们以采集山珍、种植药材为主。
黑沙地小组因土地中含有黑色沙土而得名,村民们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
这19个村民小组,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芋头塘村这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勤劳耕耘,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朱兴旺指着地图,向我们介绍每个小组的具体位置和特色,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在这个充满故事的小村庄里,每一块土地都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与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一同探寻这些故事,将这些珍贵的乡村记忆一一记录下来。
三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芋头塘村的每一个角落,如同细碎的金子,点亮了这片宁静的乡村。在这里,王兴权和段朝阳如同讲述家谱一般,向我娓娓道来芋头塘村民的日常生活,一幅幅生动而温馨的画面在我眼前缓缓展开。
清晨,随着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向田野,芋头塘村的村民们便开始了新的一天。王兴权向我介绍,村里的主要经济命脉在于种植业,村民们辛勤耕种着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同时也不忘种植花生、油菜、烟叶等经济作物,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我们这里的地势得天独厚,非常适合水稻种植。每年春天,村民们将稻种撒入田间,经过几个月的辛勤灌溉和劳作,到了秋天,金黄的稻谷便如波浪般翻滚,预示着丰收的喜悦。”王兴权指着眼前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稻田,眼神中充满了自豪。
段朝阳接着补充道:“除了耕种,我们还会养殖家禽家畜,如鸡、鸭、猪、牛等。这些不仅是我们的美食,也是我们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
芋头塘村的村民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生活节奏虽然不快,却充满了温馨与快乐。王兴权笑着说:“在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小菜园,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和水果。夏天,村民们会一起采摘新鲜的瓜果,共享丰收的喜悦。”
段朝阳补充道:“放学后的孩子们,会帮父母分担家务,如浇水、喂鸡鸭。这些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勤劳和独立,这是我们村里的传统美德。”
芋头塘村的村民们每年都会庆祝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这些节日里,村民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共同庆祝丰收和幸福。
“春节期间,我们村里会有舞龙舞狮、放鞭炮、吃元宵等活动,喜庆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王兴权激动地描述道。
段朝阳笑着说:“端午节时,村民们会包粽子,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中秋节,则是我们最期待的团圆时刻,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赏月谈天,共享天伦之乐。”
芋头塘村的经济来源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着改善,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现在,很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他们在省城昆明、东川城区打工,不仅赚到了钱,还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技能。”王兴权自豪地说。
段朝阳补充道:“虽然外出务工的人多了,但村里的种植业依然是我们的经济支柱。村民们通过种植和养殖,不仅保证了自身的食物供应,还能将多余的农产品带到集市上,增加收入。”
总的来说,芋头塘村民的生活虽然朴素,却充满了幸福与满足。他们在勤劳的耕耘中,不仅创造了美好的家园,也收获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四
各村民小组的故事
1.在芋头塘村的东北隅,坐落着一片被群山环抱、风景如画的区域——功山梁子组。这里,山峦起伏,绿意盎然,四季更迭,美得令人陶醉。功山梁子组的历史悠久,追溯至明清时期,那时村民们便在此地扎根,以农耕为业,勤劳朴实,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了这片土地的骄傲。
在这充满故事的小组中,有一位传奇人物——张大爷。如今九十岁高龄的张大爷,是村里的长者,他的智慧和经验如同山间的清泉,滋养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田。张大爷的一生,如同一部传奇,他年轻时曾勇敢地投身抗美援朝的硝烟之中,那段历史虽已远去,但张大爷的英勇事迹却如星辰般熠熠生辉,永远镌刻在村子的记忆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退役归乡后,张大爷并未选择安逸,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功山梁子组。他怀揣着坚韧不拔的心志,带领村民们开垦荒地,种植果树。在他的引领下,原本贫瘠的土地逐渐焕发生机,变得肥沃,村民们的生活也因此日渐富裕。
张大爷总是面带微笑,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的笑容。他常说:“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村里的孩子们都能过上好日子。”这句话不仅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给予村民们的无限希望。
在张大爷的悉心培养下,功山梁子组的孩子们拥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可以在村里的学校接受优质的教育,有的甚至考上了大学,走出大山,成为了村里的骄傲。张大爷看着他们一步步成长,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
除了关注教育,张大爷还心系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他带领村民们修路、建桥,努力改善村里的交通条件。在他的努力下,功山梁子组的道路日益宽阔,桥梁日益坚固,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如今,功山梁子组已成为芋头塘村的一个典范,它的蜕变与进步,离不开张大爷的辛勤付出。张大爷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功山梁子组乃至整个芋头塘村发展的缩影。
随着时间的流转,张大爷的故事在村子里口耳相传,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他的坚韧不拔、他的无私奉献、他的智慧,都成为了村民们学习的楷模。在张大爷的引领下,功山梁子组的人们将继续奋发向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2.岩脚组,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坚韧与勇敢的韵律。它坐落在芋头塘村悬崖的边缘,地势险峻,仿佛是大自然有意将这个小组拥入怀抱,既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又赋予它一种独特的魅力与神秘。
这里的村民以勇敢着称,他们与山为伍,与自然和谐共生。攀岩和狩猎,这两项世代传承的技艺,使他们如同山鹰般敏捷,能在陡峭的岩壁上行走自如,亦能在山林中追踪猎物,展现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
李翠花大娘,是岩脚组的传奇人物,她的故事在村子里流传了数十年。年轻时,李翠花大娘便以其超凡的勇气与智慧在村民中崭露头角。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一名孩子不慎跌入了悬崖下的溪流,情况万分危急。李翠花大娘毫不犹豫地攀上悬崖,凭借她卓越的攀岩技巧和冷静的头脑,成功救下了那名落水的孩子,她的英勇事迹在村子里传为佳话。
李翠花大娘性格开朗,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慈祥的微笑,眼神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怀。她告诉我们,岩脚组的村民们虽然生活艰辛,但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却矢志不渝,愿意为家园的安宁奉献一切。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铭记着我们的汗水与希望。”李翠花大娘指着脚下险峻的悬崖峭壁,语气中充满了自豪,“我们的祖先在这里披荆斩棘,我们这一代人也要守护这片土地,让后人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
在李翠花大娘的引领下,岩脚组的村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在险峻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更学会了如何相互扶持,共同迎接生活的挑战。他们巧妙地利用悬崖的天然优势,发展了独特的农业和旅游业,将险峻的地形转化为了宝贵的资源。
每当夜幕低垂,岩脚组的村民们在篝火旁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天的故事,讲述着李翠花大娘的英勇事迹。他们的笑声和歌声在山谷间回荡,如同乡村交响乐中最美妙的旋律。
岩脚组,这个坐落在悬崖边的小组,以其勇敢的村民、独特的文化和李翠花大娘的传奇故事,成为了芋头塘村乃至整个地区的骄傲。在这里,每一位村民都是这片土地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都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共同编织着岩脚组的辉煌未来。
3.柳树凹组,这个名字源于村口那棵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坚韧挺立的柳树。这棵老柳树,如同一位历史的见证者,它的枝条随风轻舞,仿佛在低语着村庄的沧桑与故事。这棵柳树不仅成为了村民们的精神象征,更是柳树凹组的地标,它的存在,赋予了这个小村庄独特的魅力。
柳树凹组的村民们以编织柳编工艺品而闻名,他们的手艺代代相传,精湛而独特。柳篮、柳筐等生活用品不仅实用且美观,它们以自然的材料、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外界的赞誉。这些柳编工艺品不仅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游客们争相购买的珍贵纪念。
王顺强,这位年轻人是柳树凹组的骄傲,他继承了父辈的手艺,对柳编工艺怀有深厚的感情和精湛的技艺。王顺强不仅传承了柳编的传统技艺,更在创新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将柳编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创作出一系列既实用又富有艺术感的柳编新产品,如柳编花瓶、柳编桌面收纳盒等,这些作品成为了柳树凹组的新的文化符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顺强曾说过:“我希望有一天,柳树凹组的柳编工艺能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这句话充满了他的梦想与决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王顺强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他首先深入研究了柳编技艺,不断学习新的编织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他积极参加各类手工艺展览,向外界展示柳树凹组的柳编工艺,扩大了其影响力。
其次,王顺强巧妙地利用现代科技,通过网络平台将柳编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他开设了网店,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柳树凹组的柳编工艺。
在推广柳编工艺的同时,王顺强也积极参与村组活动,组织村民进行技艺培训,让更多的人掌握柳编技艺,共同为柳树凹组的柳编事业贡献力量。
岁月如梭,柳树凹组的柳编工艺越来越受到认可,王顺强的梦想也在逐渐成真。他的产品不仅在省内市场受到欢迎,在国内市场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柳树凹组的柳编工艺,正逐渐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体验和学习。
在柳树凹组,每一根柳条都承载着村民们的希望与梦想,每一件柳编工艺品都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王顺强和他的同伴们正用他们的双手,编织出一条通往全国乃至世界的柳编之路,让柳树凹组的柳编工艺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4.坪子组,这个名字简洁而富有诗意,它坐落在芋头塘村中心,是一片地势平坦的土地。这里的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是村里主要的耕作区,村民们在这里辛勤耕种,一年四季,四季更替,土地见证了他们的汗水与希望。
坪子组的村民们以勤劳朴实着称,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诗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种植水稻为主,将这片土地经营得生机盎然。水稻的种植和收割是这里的生活节奏,也是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个小组中,有一位名叫老李的村民,他的身影几乎每天都能在田间看到。老李年过半百,但他的身体依然硬朗,一双勤劳的手是他最宝贵的财富。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老李便早早地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
老李的故事是坪子组村民生活的缩影。他每天都会穿上那件熟悉的工作服,戴上草帽,背上工具包,踏着清晨的露水走向田间。他的脚步坚定而有力,每一步都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每一步都承载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田间劳作的日子里,老李不仅是一位勤劳的农民,更是一位智慧的传承者。他不仅自己种植水稻,还乐于传授自己的经验给年轻的村民。他会耐心地教他们如何选种、播种、施肥、防虫,以及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老李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平凡,只要脚踏实地,也能收获幸福。他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丰收的季节,换来了家人的欢笑和邻里的尊重。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对土地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执着。
在坪子组,每一粒稻谷都饱含着老李和村民们的心血与汗水。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一片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金色的海洋。这里的稻田,不仅是村民们的粮食之源,更是他们幸福生活的象征。
每当稻谷成熟,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老李和村民们会举行丰收庆典,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感谢彼此的辛勤付出。在这个时候,坪子组的村民们会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丰收的喜悦,讲述着老李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这片土地一样,代代相传,成为坪子组永恒的记忆。
坪子组,这个位于芋头塘村中心的小组,以其勤劳的村民、肥沃的土地和丰收的季节,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田园诗篇。在这里,平凡的生活因为勤劳和坚持而变得不平凡,幸福的果实因为每一滴汗水而更加甘甜。
5.木嘎组,这个名字承载着芋头塘村西北部的一片土地,这里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木嘎组的村民世代以饲养黑山羊为生,这里的黑山羊因其肉质鲜美、毛皮柔软而闻名遐迩,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
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有一位名叫张阳的青年,他是木嘎组的骄傲,也是村民们心中的英雄。张阳年轻有为,不仅拥有丰富的养殖知识,更有一颗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心。
从张阳记事起,他就对养殖黑山羊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养殖技术,从选种、喂养、防疫到销售,每一环节都了如指掌。随着年龄的增长,张阳对养殖事业的热爱越发深厚,他立志要让木嘎组的黑山羊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张阳决定带领村民们创办山羊养殖合作社。他深知,要想让村民们共同致富,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发展。于是,他四处奔走,向村民们宣传合作社的理念,呼吁大家共同加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起初,村民们对创办合作社持观望态度,担心投资风险和回报周期。但张阳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他组织村民们参观其他成功的养殖合作社,向大家展示养殖业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