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寻村踪之汤丹镇石庄村

寻村踪 资生 6936 字 8天前

我凝视着张文德,心中充满了敬意。他不仅是石庄村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村庄未来发展的推动者。我决定将张文德的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庄村的变迁,以及村民们那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5

在石庄村的村委会办公室内,我邂逅了普花花,一位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村委会成员。她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的决心,那股热情与活力仿佛能感染周遭的一切。

普花花热情洋溢地迎接了我,并亲切地邀请我坐下。她开始满怀激情地讲述她对村庄未来的憧憬与规划。

“你来得正是时候。”普花花笑着说道,“我们石庄村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我有许多想法迫不及待想要与你分享。”

我好奇地询问:“那么,你对石庄村的未来有何具体的期望呢?”

普花花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她回答道:“我希望石庄村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不仅仅是一个宁静的居住地,更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旅游胜地。”

普花花继续说道:“我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财富。我希望能够将这些资源整合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我们的村庄。”

我问道:“那么,你有什么具体的计划来实现这个愿景吗?”

普花花兴奋地回答:“首先,我们要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比如修建更多道路,提升卫生设施,让游客能够舒适地游览。同时,我们也要提升村民们的服务意识,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接待游客。”

“其次,我们要挖掘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普花花激情满怀地继续说,“我们可以举办传统节日庆典,如丰收节、灯会等,让游客在体验节日氛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我们的文化底蕴。”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村民们的收入。”普花花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石庄村一定会成为游客们向往的地方。”

我被普花花的热情与远见所深深打动。我问道:“那么,作为村委会成员,你是如何推动这些计划的呢?”

普花花微笑着回答:“我一直在努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也积极与村民们沟通,让他们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来。我们组织了一些培训课程,教村民们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制作和销售特色产品。”

“我还和一些旅游公司合作,推广石庄村的旅游资源。”普花花自豪地说,“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石庄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对普花花的愿景感到无比振奋。我决定将她的故事记录下来,尽我所能帮助普花花和她的团队实现这个梦想。我坚信,普花花的希望不仅仅是石庄村的希望,更是无数像石庄村这样的乡村的希望,它们代表着中国乡村的未来与活力。

6

石庄村,这座坐落在群山怀抱中的小村落,下辖五个独具特色的村民小组,它们分别是石庄、牛洞庄、白龙潭、三锅庄和岔箐。每个小组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村民的生活画卷,共同绘就了石庄村这幅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

石庄,作为石庄村的中心地带,也是村庄的行政核心。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村庄的主要耕作区。村民们以种植水稻、小麦和蔬菜为生,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石庄的房屋,一栋栋传统的土木结构,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田野之间,宛如一幅宁静的田园诗画。村民们勤劳朴实,团结互助,共同守护着村庄的和谐与安宁。

小主,

牛洞庄,坐落在石庄村的西北部,这里山势险峻,地形复杂。村民们以养殖牛、羊等牲畜为主,同时种植玉米、土豆等耐旱作物。牛洞庄的房屋,多为石木结构,坚固耐用,承载着村民们的岁月记忆。尽管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村民们的精神风貌却异常乐观,团结一心,共同迎接生活的挑战。

白龙潭,位于石庄村的东南部,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村民们以种植茶叶、竹子等经济作物为主,同时经营着几家小规模的农家乐。白龙潭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装饰着精美的木雕和彩绘,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村民们热情好客,乐于分享,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三锅庄,坐落在石庄村的东北部,这里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村民们以种植药材、果树为主,同时经营着几家小型的加工厂。三锅庄的房屋,多为砖混结构,外观简洁大方,透露出村民们的勤劳与智慧。村民们勤劳智慧,善于创新,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岔箐,位于石庄村的西南部,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村民们以种植玉米、土豆等耐旱作物为主,同时养殖家禽。岔箐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简朴实用,见证了村民们的坚韧与勇敢。村民们坚韧不拔,勇敢面对生活的艰辛,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在这五个村民小组中,村民们的生活状况各异,但都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变迁,石庄村也在不断进步,村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如今,石庄村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每个村民小组都在为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共同谱写石庄村的新篇章。

7

在石庄村的四周,散落着几处废弃的村庄,它们如同岁月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与沧桑。我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决定踏访这些废村,去感受那些被时光遗忘的故事,去触摸历史的痕迹。

马脖子废村,位于石庄村东北方向的山脚下,这里曾是一个繁华的小村落。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眼前是残破的土墙、倒塌的房屋,以及散落一地的瓦砾,每一处都仿佛在低语着曾经的辉煌。村民们讲述,这里曾是马帮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然而,随着交通线路的变迁和资源的枯竭,马脖子村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废弃。

小黑河废村,坐落在石庄村西南方向的山谷中,这里曾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村庄。我沿着山谷小径步入废村,溪水潺潺,却已不见往日的生机。村民们说,小黑河村因一条清澈的小河而得名,河水滋养了村庄,也带来了繁荣。但随着河水污染和资源的过度开采,村庄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最终走向了废弃。

白水废村,位于石庄村西北方向的山坡上,这里曾是一个以种植茶叶为主的村庄。我攀爬陡峭的山坡,来到废村,只见一片片荒芜的土地,以及残留的茶树。村民们回忆说,白水村因出产优质茶叶而闻名,吸引了众多商贩前来收购。然而,随着茶叶市场的饱和和村民的迁移,白水村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在这些废村中,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废弃的房屋上青苔斑驳,倒塌的土墙旁野草丛生,这些自然的力量在无声地侵蚀着人类文明的痕迹。

村民们对过去的回忆充满了感慨。在马脖子村,一位年迈的老人指着残墙断壁,声音中带着一丝哀伤:“这里曾经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在这里出生、长大,度过了无数美好的时光。现在,一切都成了回忆。”

在小黑河村,一位中年妇女坐在废墟旁,望着溪水,泪流满面:“这条河曾经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现在却变得如此污浊。我们离开了,但我们的心永远留在这里。”

在白水村,一位年轻的村民站在荒芜的土地上,望着远处的山峦,语气坚定地说:“虽然村庄已经废弃,但我们的精神不会消失。我们会记住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过去。”

我被这些废村的遗迹深深触动,决定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村庄曾经的存在,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我相信,这些废村的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珍惜当下、展望未来的宝贵财富。

8

在石庄村的腹地,隐藏着一个被岁月遗忘的角落,那里有一处名为老官房牧点的神秘所在。这片土地开阔,四周被郁郁葱葱的树林环抱,宛如一个天然的庇护所。在一次偶然的旅途中,我踏入了这片宁静之地,本想稍作歇息,却未曾料到,这次意外的停留,将揭开一个关于老官房牧点的古老传说,为这个村庄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老官房牧点,其名由来已久,据村民们所述,这里曾是清朝时期一位名叫李大人的地方官员的居所。李大人治理有方,深得民心,因此在卸任之后,村民们自发地将他的住所保留,尊称为“老官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传说中,李大人任职期间,曾遭遇一件奇异的往事。那是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李大人正于书房中批阅公文,突然间,狂风骤起,将书房的窗户吹得四分五裂。就在这电光石火之际,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一个神秘的黑影悄无声息地从破碎的窗户飘然而入,直奔李大人的书桌。

李大人心中一凛,却未失镇定,他迅速拿起桌上的笔墨,在纸上挥毫泼墨,画下了一个巨大的“封”字,并低声念诵着咒语。那黑影似乎受到了某种神秘力量的束缚,瞬间化作一道耀眼的光芒,消失在夜幕之中。翌日,村民们惊奇地发现,尽管昨晚的狂风暴雨肆虐,但村庄却安然无恙,李大人的住所也完好无损。

自此,村民们将李大人的住所视为圣地,每逢佳节,都会前来祭拜。而关于李大人的传说,也在村庄中代代相传,成为了村民们闲谈时的佳话。

我在老官房牧点听闻了这个传说,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好奇。我决定深入挖掘这个故事的真相。经过与多位村民的交谈,我得知,这个传说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着坚实的历史根基。

据说,李大人卸任后,便回到老官房牧点隐居,直至晚年。在这里,他修身养性,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关于治国安邦的着作。他的智慧和品德,成为了村民们敬仰的楷模。

岁月流转,老官房牧点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那流传于村庄角落的传说却始终未曾消散。每当夜幕低垂,月光洒满大地,村民们便会围坐在一起,讲述这个关于李大人的故事,为村庄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我离开老官房牧点时,心中充满了敬畏。我明白,这个传说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官员的传奇,更是关于一个村庄、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让我对石庄村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这个村庄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9

在2018年的金秋时节,石庄村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年,对于这个坐落在群山怀抱中的小村庄来说,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吹拂,石庄村积极响应,毅然决定整村搬迁至铜都街道铜源社区的康和园。这一壮举,不仅意味着村民们将告别世代扎根的故土,更预示着他们即将踏上一段崭新的生活旅程。

石庄村的搬迁工程,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变革之旅。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场搬迁如同一条丝线,将每一颗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宏伟的画卷,有条不紊地展开。

首先,政府组织了一批批专家,他们带着对村庄未来的无限憧憬,对石庄村的未来蓝图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设计。他们深入实地考察,了解村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村民需求,确保每一寸土地的利用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师们巧妙地将现代建筑风格与传统的乡村风貌相结合,规划出既温馨又便捷的居住环境,让村民们在新家中既能享受到现代化的便利,又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在搬迁工程启动之前,村民们被安置在临时的新家。这些临时住所虽然简陋,但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政府对村民们的关怀。政府不仅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用品,还安排了专业的服务团队,确保村民们的生活需求得到及时满足。政府和村委会深知,搬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他们努力让村民们平稳过渡,逐步适应即将到来的新生活。

然而,搬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村民们心中既有对故土的不舍,又有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他们习惯了在土地上耕作,习惯了与自然和谐共处,习惯了村庄的宁静与祥和。面对搬迁,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担忧。

为了抚平村民们的心绪,政府和村委会举办了一系列座谈会和宣传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充满了真诚和温情。政府官员、村委会成员、专家学者们纷纷走进村民家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娓娓道来搬迁的意义和未来的美好蓝图。

在座谈会上,村民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担忧和期望,政府官员和专家们则耐心倾听,认真解答。他们向村民们展示了搬迁后的村庄规划图,描绘了未来村庄的美丽景象,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此外,政府和村委会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间艺术表演等,旨在增强村民们的凝聚力,让他们在搬迁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搬迁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逐渐放下了心中的顾虑,开始期待着搬迁后的新生活。他们相信,在政府和村委会的带领下,石庄村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而这场搬迁之旅,也成为了村民们心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新家园的曙光:

搬迁后的新家园——康和园,坐落在铜都街道铜源社区,这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政府为村民们精心准备了宽敞明亮的住宅,以及一应俱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等,仿佛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