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水井村旁传说多,小水井名由此来。

寻村踪 资生 5566 字 8天前

在这宁静的夜晚,我仿佛看到了小水井村从荒芜到繁荣的变迁,看到了那些在矿山上辛勤劳作的矿工,看到了那些在田间地头耕作的农民,看到了那些在村子里忙碌的妇女和孩子们。他们的身影,如同石碑上的字迹,虽然斑驳,却依旧清晰,见证着小水井村的历史与变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月光下,石碑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小水井村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了小水井村的历史长河,也照亮了村民们心中对未来的希望与梦想。

易天有继续讲述,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水井村的变化日新月异。1959年,我们村设立了大队,正式成为了一个集体单位。大队的成立,标志着我们村子的历史迈入了新的篇章,村民们开始共同参与村子的建设和管理。在那个年代,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的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团结一心,共同面对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龚文达接过话茬,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历史的记忆:“那时候,我们村子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充满了活力。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共同劳作,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我们修建水利设施,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我们修建道路,改善交通,方便村民出行。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希望。”

杨萍轻轻插话,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怀念:“我记得小时候,每当收获的季节,村里的田野里都是一片金黄。大人们忙碌地收割着庄稼,孩子们则在旁边嬉戏玩耍。那时候的我们,虽然生活简单,但快乐无比。”

易天有继续讲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我们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土地承包到户,激发了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村子里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新的住房拔地而起,孩子们有了更好的教育条件,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龚文达补充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村子也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术,让我们的村子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我们村子的面貌也在不断变化,新的产业正在兴起,新的机遇正在等待着我们。”

杨萍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现在,我们的村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住房拔地而起,孩子们有了更好的教育条件,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行政区划的调整让我们归属地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的根始终在这里,我们的情感和记忆都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易天有指着石碑上的字迹,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你看,这块石碑上刻着‘小水井村’,这是我们村子的象征。它见证了我们的历史,也见证了我们的变迁。从古至今,我们的村子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始终保持着那份坚韧和活力。”

我站在石碑前,凝望着那些斑驳的字迹,心中涌起一股敬意。这些字迹,不仅记录了小水井村的历史,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记忆和情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矿山上辛勤劳作的矿工,看到了那些在田间地头耕作的农民,看到了那些在村子里忙碌的妇女和孩子们。

夜色中,石碑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小水井村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历史的足迹,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也成为了小水井村不可磨灭的印记。

易天有转向我,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我们的村子虽然经历了许多变化,但我们的精神始终不变。我们小水井村的村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那份坚韧和团结,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我点头表示赞同,心中对小水井村的故事和村民们的精神充满了敬意。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我感受到了小水井村的历史厚重和村民们的勤劳智慧。这些故事,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小水井村的前行之路,也照亮了每一个村民的心。

3

搬迁的抉择

杨萍的目光穿过夜色,落在村子里那些废弃的房屋上,她的手指轻轻划过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触摸着岁月的肌肤。那些墙壁上的痕迹,如同老人的皱纹,记录着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更迭,每一道裂痕都诉说着一段过往的故事。

她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她叹了口气,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惋惜:“这些房子,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日夜,见证了家庭的欢笑和泪水,见证了生活的艰辛与希望。这些房屋,是我们根的所在,是我们灵魂的寄托。”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杨萍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但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们不得不在2018年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那时候,村子里的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医疗条件也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所以我们选择了搬迁。”

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搬迁的过程并不容易,我们离开了熟悉的土地,离开了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老屋。每一步都充满了不舍,每一次回首都充满了留恋。但我们也知道,这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为了我们村子的长远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萍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现在,我们搬到了铜都街道对门山片区,虽然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们始终忘不了那些废弃的房屋。它们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希望有一天,这些房屋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过去,传承我们的文化。”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虽然我们离开了,但我们的心始终与这片土地相连。我们希望,我们的村子能够越来越好,希望那些废弃的房屋能够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我们村子的骄傲。而我们,也会继续关注着村子的发展,为村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杨萍的叙述如同一条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带着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人感受到了她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站在她的身边,看着这些废弃的房屋,心中不禁感慨万分。这些房屋,有的年代久远,墙壁上长满了青苔,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抬头望去,那些曾经熟悉的炊烟袅袅,如今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了一片寂静。

上水井、下水井、下坪子、跨山、一棵树,这些曾经的名字,如同岁月的印记,深深地刻在每一个村民的心中。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地方如今只剩下了一段段模糊的回忆,仿佛是历史的尘埃,轻轻拂过,便随风而去。

我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些地方曾经的模样,但记忆中的画面总是模糊不清,如同蒙上了一层薄纱。上水井,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我记得小时候,我们总是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捧起清凉的泉水,嬉戏玩耍,那泉水仿佛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甘露,滋润着我们的童年。

下水井,那里是我们祖辈们洗衣淘米的地方。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井台上,祖辈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将衣物浸泡在清澈的井水中,用木棒轻轻搓洗,那场景如今想来,依旧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

下坪子,那里是我们种下的希望。春天,我们在这里播种希望,夏天,我们在这里浇水施肥,秋天,我们在这里收获喜悦。那一片片金黄的稻谷,是我们辛勤劳作的见证,也是我们村子里最美丽的风景。

跨山,那里有我们通往外界的道路。那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连接着我们的村庄和外面的世界。每当有村民外出,或是外来客人来访,他们都会沿着这条山路,一步步走进我们的村子,走进我们的心。

一棵树,那是一棵见证了我们童年无数梦想的树。我们在这里许下愿望,在这里追逐嬉戏,在这里分享快乐。那棵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我们,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如今,这些地方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上水井的泉水已经干涸,下水井的井台被岁月侵蚀,下坪子的稻田被高楼取代,跨山的小路被宽阔的公路替代,而那棵树,也在岁月的沧桑中倒下了。

但无论时光如何变迁,这些记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它们是我们童年的烙印,是我们家乡的象征,是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珍贵回忆。每当夜深人静,这些模糊的画面便会浮现在眼前,让我们在回忆中找到那份最初的纯真和温暖。

杨萍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沉痛,她的眼神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回到了那个充满挑战和变迁的时期:“搬迁的过程并不容易,我们离开了熟悉的土地,离开了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地方。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刀尖上,每一步都充满了不舍和无奈。”

她停顿了一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孩子们离开了熟悉的同学和老师,那种突如其来的离别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他们曾经一起在村子里奔跑嬉戏,一起在田野里追逐蝴蝶,一起在夜晚的星空下许下愿望。现在,他们却要面对陌生的面孔和陌生的环境,那种失落和无助,是我们作为家长和长辈无法言说的痛。”

杨萍的眼角泛起了泪光,她继续讲述着:“老人们更是难以割舍故土的情怀。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每一寸土地都印刻着他们的足迹,每一棵树都承载着他们的回忆。他们在这里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见证了村子的变迁。搬迁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搬家那么简单,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告别,对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的割舍。”

她轻轻摇了摇头,仿佛在试图驱散那些沉重的记忆:“那些日子,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新的社区里,水电供应不稳定,孩子们的新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老人们也常常因为思念故土而感到孤独和寂寞。我们曾经一起坐在新家的阳台上,望着远方的山川,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过去的怀念。”

杨萍的声音渐渐变得坚定:“但是,我们也知道,搬迁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为了我们村子的长远发展,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新的生活节奏。孩子们在新学校里结交了新朋友,老人们也在社区里找到了新的社交圈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最后说道:“虽然搬迁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我们也收获了成长和希望。我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幸福。这些经历,将成为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