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天生凹塘自然成 天生塘名由此名

寻村踪 资生 6866 字 8天前

中排村民小组和下排村民小组,分别位于片村的下部和中部,这两个小组的命名也充满了地理特色。中排村民小组位于整个片村的中心位置,而下排村民小组则坐落在片村的下方,地势相对较低。这里的村民们同样在2018年选择了搬迁,离开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前往东川城区寻找新的生活机遇。

豆地村民小组,也被称为水塘子,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这个村庄座落在一个小山梁上,四周青山绿水,环境优美。大豆、杂豆在这里生长得尤为旺盛,产量也远超其他地方。民国年间,村民们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共同修建了一个积蓄雨水的水塘,这个水塘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生活用水,也成为了村庄的标志。因此,这个村庄被亲切地称为“水塘子”。

岩头上居民点,是豆地村民小组的一部分,这里的居民同样以种植大豆和杂豆为生。岩头上地势较高,阳光充足,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大豆和杂豆的生长。村民们在这里辛勤劳作,收获的季节,整个村庄都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然而,如同其他村庄一样,豆地村民小组的村民们也在2018年选择了搬迁。他们离开了这片曾经滋养他们的土地,前往东川城区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搬迁意味着告别,但村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他们相信,在新的环境中,他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美好。

这些村庄的故事,是无数中国农村变迁的缩影。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搬迁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这些村庄的搬迁,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也对他们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无论如何,这些村庄的记忆和故事,将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半山棚村民小组,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村庄位于半山腰,地势险峻而秀美。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林的先民看中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决定在此定居。他砍伐树木,搭建起一个简陋的草棚,开始了在这里的农耕生活。由于这个草棚位于半山腰,因此村民们便将这个新建立的居住地称为“半山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林姓人家迁居至此,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这个村庄的名字也随之流传开来,成为了这片土地的象征。

半山棚村民小组的村民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出一片片丰收的田地。他们种植的粮食、蔬菜和水果,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求,也成为了他们与外界交流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2018年的到来,为了响应国家关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号召,半山棚村民小组的村民们也做出了搬迁的决定。他们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搬迁到了东川城区的易地安置点,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岩头上居民点,是豆地村民小组的一部分。村子座落在一座青石岩上面的山坡上,因此得名。这里的岩石坚硬而光滑,历经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村庄的沧桑岁月。岩头上居民点的村民们,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依靠着大自然的恩赐,种植着大豆、杂豆等农作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岩头上居民点的名字,不仅体现了村庄的地理位置,也反映了村民们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青石岩上的山坡,虽然地势险峻,但村民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勤劳的汗水,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岩头上居民点的村民们也在2018年选择了搬迁,他们离开了这片曾经是他们生活依托的土地,前往东川城区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这些村庄的搬迁,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搬迁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虽然搬迁意味着告别故土,但对于村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故土的怀念,踏上了新的征程。而那些曾经充满生活气息的村庄,也成为了他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新山牧点,这个地名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印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片原本没有地名的土地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取“新兴”之意,寓意着这片土地将迎来新的发展和希望。新山牧点位于海拔2600米的崇山峻岭之中,四周群山环绕,云雾缭绕,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里的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是牧民们放牧的理想之地。新山牧点,这个名字不仅是对这片土地的命名,更是对村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小主,

大羊圈地片,海拔高达2999米,这里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个天然的牧场,村民们在这里建立了羊圈,用以关养山羊。这些山羊在高山草甸上自由奔跑,肉质鲜美,成为了村民们的重要经济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羊圈地片逐渐成为了附近村庄的代名词,面积约为0.5平方千米。这片土地上,部分区域被灌木林覆盖,为牧民们提供了丰富的牧草资源。大羊圈地片,是一个宁静的牧区,这里的村民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火房农点,位于海拔1500米的地方,这里地势相对平坦,是一个典型的农耕区域。在农忙时节,村民们会在这里搭建一间简易的草棚,作为临时厨房和休息场所。农忙时,村民们在这里煮饭,看守庄稼,确保农作物不受损害。因此,这个地点被命名为“火房农点”。火房农点虽然简陋,但它见证了村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是村民们共同奋斗的见证。

火房农点的草棚,虽然只是几根木棍和几片草皮搭建而成,但它承载着村民们的生活希望。在这里,村民们不仅能够躲避风雨,还能在忙碌的田间地头享受到片刻的宁静。每当夜幕降临,火房农点的草棚里传来阵阵炊烟,那是家的味道,是村民们辛勤劳作后的慰藉。

新山牧点、大羊圈地片、火房农点,这些地名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村民们的辛勤付出。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标记,更是村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地方或许会发生变化,但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和情感,将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中。

随着林梅的指引,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见证了天生塘村从古至今的变迁。这些村民小组的名字和故事,如同村庄的脉络,串联起了这里的历史与文化。我深深地被天生塘村的魅力所吸引,也更加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村庄,与村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挑战。

5

天生塘村,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无数传奇。从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到现代的日新月异,这个村庄的变迁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每一个阶段都镌刻着深刻的印记,见证了时代的流转和村民们的奋斗足迹。

在民国时期,天生塘村还只是一个隐匿于深山中的小村落。那时的村庄,房屋稀疏,田间地头却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村民们辛勤耕作,播种着包谷、洋芋、豆子等农作物,饲养着鸡鸭牛羊,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天生塘村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自然灾害频仍,土地贫瘠,加之战乱的侵袭,村民们的生活愈发艰难。为了寻求一线生机,许多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他乡,踏上了漫长的迁徙之路,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新中国成立后,天生塘村迎来了新的曙光。土地改革让村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家园,村庄的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村委会成立,带领村民们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着提升。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天生塘村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村民开始外出打工,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他们告别了家乡,成为了城市中的“打工族”。村庄的人口逐渐减少,年轻一代的劳动力流失,农业生产和村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尽管面临挑战,天生塘村的村民们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培育特色产业,如种植特色水果、养殖生态家禽等。村民们还巧妙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风情。这些努力使得天生塘村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庄。

然而,历史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辨。那些曾经繁华的村庄,如今只剩下了一些破旧的房屋和荒废的田地。那些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田野,如今只剩下了一片寂静。这些变化让村民们感慨万分,也让他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我站在天生塘村的历史长河中,凝视着那些斑驳的墙壁和古老的石板路,心中充满了敬意。这些历史的足迹,不仅见证了天生塘村的变迁,也见证了村民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天生塘村的故事将继续书写,村民们将继续努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6

2018年,对天生塘村而言,是一个刻骨铭心的转折点。那一年,整个村庄共同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抉择:整村搬迁至东川城区的易地安置点。这个决定,对于村民们来说,既是一种无奈的牺牲,也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一次勇敢的跃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有幸采访了几位参与搬迁的村民,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搬迁背后那份难以言说的辛酸与无奈。

张大爷,天生塘村的老一辈,他的家坐落在半山腰,那里曾是他们一家辛勤耕耘的乐土。张大爷向我倾诉,搬迁对他而言,意味着失去了世代相传的土地,失去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宝贵时光。他感慨地说:“往昔,每当日出东方,我便能听到鸡鸣声,目睹太阳从山的那一侧缓缓升起。如今,这里只剩下无尽的回忆。”

李阿姨,村里的妇女代表,她曾是村里小卖部的经营者,为村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搬迁后,她不得不关闭了小卖部,因为安置点附近已经有了超市。李阿姨告诉我:“搬迁让我失去了工作,现在每天都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林有志,村里的年轻人,他在镇里的一家小工厂工作,负责镇里的机械设备维修。搬迁后,林有志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外地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他坦言:“离开家乡,对我来说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为了生活。我希望能在新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搬迁的代价,不仅仅是失去土地和工作的机会,更是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村民们纷纷表示,尽管搬迁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离开家乡的感觉让他们难以割舍。

在安置点,我看到了一排排整齐的楼房,那是村民们的新家。然而,新家虽宽敞明亮,却无法填补他们对老家的那份情感。张大爷指着窗外说:“原来的村庄那里曾经是我们的菜园,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在这里不能种菜,不准养鸡,生活好像少了一份生机。”

李阿姨在安置点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工作强度不大,但她仍然感到欣慰。她说:“虽然离开了家乡,但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工作,让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这也是一种幸福。”

林有志在异地他乡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远离家乡,但他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他说:“搬迁虽然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新的开始。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天生塘村的搬迁,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故事,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困境,也让我们看到了村民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勇气。搬迁的代价是沉重的,但村民们坚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勇敢面对,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绚烂多彩。

7

天生塘村,这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明珠,不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记忆,更以其绝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风情,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在我对这座村庄的深入探访中,我有幸踏足豆地村民小组,那里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绘就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生动画卷。

豆地村民小组,位于天生塘村的东北隅,地势平缓,四周被苍翠欲滴的树木环抱。踏入这片土地,眼前便是一汪宽阔的水塘,水清澈见底,波光潋滟,宛如一面镶嵌在绿意中的明镜,映照着天空的碧蓝和远山的苍翠。

水塘之畔,是一片生机勃勃的草地,草地上野花点缀,它们在轻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芬芳。沿着水塘边的小径漫步,我来到了一片竹林,竹子修长挺拔,青翠欲滴,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尘世的喧嚣隔绝于外。

穿过竹林,眼前豁然开朗,一片金黄的麦田随风起伏,丰收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村民们正忙碌地收割着麦子,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里不仅是他们生活的依托,更是他们汗水与希望交织的乐土。

豆地村民小组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而其人文风情同样令人难以忘怀。村庄中心,一座古老的庙宇静默矗立,虽经风雨洗礼,却依然坚如磐石,它是村庄历史的见证者,每年都有村民前来祭拜,祈求神灵庇佑,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庙宇旁,一座古老的石桥横跨小溪,它不仅是村民们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更是他们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桥梁。

豆地村民小组的村民们热情好客,他们用最真挚的笑容和最朴实的语言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村民的引领下,我参观了他们的家园,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看到了村民们勤劳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欢快的笑声,感受到了他们淳朴的民风。

夜幕降临,豆地村民小组的星空格外璀璨。村民们围坐在水塘边,点燃篝火,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仰望着星空。在这宁静的夜晚,我仿佛能听见村民们的心声,他们在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也在默默祈愿未来的生活更加美满。

豆地村民小组,以其独特的自然之美和深厚的人文之韵,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这里的每一处景致,每一份人文,都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向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8

搬迁,对天生塘村的村民们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他们告别了世代扎根的故土,踏入了东川城区的易地安置点。这里,没有了那熟悉的田野,没有了那亲切的邻里,一切都显得既陌生又充满新奇。尽管搬迁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村民们对未来生活抱持着无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