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海量产能需求,星际碳纳米材料

而这太空电梯地表段的刚性结构,可不仅仅是一座高楼而已:为了容纳林奇设计中所圈定的三大十二小总共十五条轨道,整个截面大小完全与一座山峰差不多,截面直径都得以公里做计量单位。

对于这种完全要求产能,技术限制并不多的工程,林奇选择依靠星联的工业能力来解决,是非常明智的——地表段第一部分的刚性结构,完全可以拆分;

虽然需要很多根轨道固定结构,但每个环形的固定结构都可以分解为单独的支撑柱,从星联购买它们并运输过去,难度不大,对时空门的运力要求也不高。

一万米的支撑柱,看着很夸张,但拆解成十截也就一千米,并拢在一起只需一分钟就能运过时空门,到那边再依靠工程船重新组装就是。

“对了,差点忘了这个,还得买一批工程船和工程无人机,数量必须足够大...又是几百万的开销。”

工程船和工程无人机,不光是用来修建地表段的结构,轨道末端空间站的组装,也得靠它们来完成,这自然是重中之重,数量少不了一点。

至少要满足两支施工队,可以从地表和末端同步开工。

在地表段完工之后,遵循先内环后外环的原则,从末端空间站安装电梯轨道,由专门的轨道工程船牵引轨道,并充当底部配重,从外太空一路顺延下来、延长铺设,直到最终与末端基座对接。

区别于底部刚性结构部分的建筑,轨道主体,本身并非完全使用星际合金材料。提供吊厢动力的助推环这部分,采用的是星际合金,但构成管道、以及包裹它们的蒙皮材料,使用的却是极其轻盈、极其坚韧的碳纳米材料。

这种由高分子纳米技术生产的包料,虽然原始成分是碳,但却经过特殊处理,在微观层面上呈现出六边形结构的碳纳米管,再有这些密密麻麻的六边形碳纳米管并联构成碳纳米板...这种材料内部,碳原子彼此之间的原子间隙极小、极紧密,以至于连现如今以性能强大而着称的石墨烯、富勒烯材料,都难以媲美。

...实际上,星域中常见的碳纳米薄膜,本身也就是前两者在经历过许多年的技术升级之后,一代又一代优化出来的最优良版本。

原材料只需要碳,意味着无论是在什么星系,都能大量找到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