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变背景
在太原沦陷之后,阎锡山即开始动摇,准备投降妥协。在汪精卫投敌之后,阎锡山又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试探和平,他说:“抗战与和平是个政治问题,不能说主张抗战就对,主张和平就不对。”在会议中,薄一波同志说:“敌人打进我们的国内来,要求民族独立,只有抗战到底。和平妥协就是投降,就是汉奸。”阎锡山听后默然。
阎锡山此种论调谈过不止一次,均为牺盟会和山西新军所揭穿和反对。但是,阎锡山的投降准备始终未停止过。牺盟会和山西新军主张为了争取抗战胜利,只有实行民主,发动群众。阎锡山则是反对实行民主,取消民选县长、区长、村长及各县民意机关。他说:“政权是个刀把子,拿到我们手里可以统治人,拿到人民手里就会危害我们,所以不能实行民主。”
阎锡山反对成立农民抗日救国会和自卫军等组织。他说:“农民是个老虎,发动起来,是个乱子(怕他们抗战到底,不听指挥),不发动是个空子(又怕共产党来发动),现在不是发动不发动的问题,而是掌握电鞭的问题(电鞭是管制老虎的鞭子)”。他之所以反对实行民主和发动群众,都是为了其投降妥协着想。他又说:“生存就是一切,抗战只是手段。”在“七七事变”期间为了生存,他需要抗几天战,以后感到抗战是长期的和困难的,就想投降,这也是为了生存。正义公理和国家民族观念,在他的字典里头是没有的。
他在作这些准备的时候,表面上坚持抗战,而暗中早已通敌反共。并且已经和敌人召开过刘村会议和安平会议等会议。通敌使节,不绝于兴集太原道上。决死队的负责同志曾经一再表示:“我们来与你合作,是为了抗战到底,并不是为了投降妥协。谁要投降妥协,我们就要反对。”因此,阎锡山视新军为投降妥协之最大障碍,用说服及其他方法都不能把决死队屈服,乃大施其“锦囊妙计”,于“不知不觉”之中“转移”新军为“叛军”,实行“讨伐”。
事变经过
1939年12月1日,阎锡山命令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于5日进攻日军,此举将使该部置于日顽两面夹击的境地。因此,第二纵队拒绝执行命令。阎锡山便宣布第二纵队为“叛军”,下令“讨伐”。以晋绥军6个军的兵力,向位于隰县和孝义县一带的新军攻击。同年12月3日,王靖国的晋绥军第19军和陈长捷的晋绥军第61军将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第196旅旅部包围。
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苦战突围,部分转入晋西北。阎锡山随即袭击八路军后方医院,惨杀了山西省隰县等6个县的民主政府和牺盟会干部以及八路军第115师伤病员1000余人。同时,阎锡山命令晋绥军赵承绶部进攻晋西北抗日决死队和第115师第358旅。
在晋东南,晋绥军孙楚部暗中勾结日伪军,进攻抗日决死队第三纵队,杀害共产党领导的军队600余人,绑架了1000余人。沁水县、阳城县、晋城县、浮山县和长治县等抗日政权被摧毁。
同年12月4日,孙楚袭击阳城县牺牲救国同盟会《新生报》报社,编辑王良被活埋。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晋西事变”。
1939年12月1日,阎锡山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下达命令,要求其在5日进攻日军。这一行动将使第二纵队陷入日伪两方的夹击之中。因此,第二纵队拒绝执行这一命令。阎锡山随即宣布第二纵队为“叛军”,并下令“讨伐”,动用了6个军的兵力,向隰县、孝义一带的新军发动攻击。3日,王靖国的十九军和陈长捷的六十一军包围并解决了决死二纵队的一九六旅旅部。第二纵队在苦战中突围,部分人员转入晋西北。
随后,阎锡山袭击了八路军的后方医院,残忍地杀害了隰县等6个县的政府、牺盟会干部及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伤病员千余人。同时,阎锡山命令赵秉绶进攻晋西北的抗日决死队和第一一五师第三五八旅。在晋东南,阎军孙楚部暗结日伪军,进攻决死队第三纵队,杀害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600余人,绑架了千人。沁水、阳城、晋城、浮山、长治等抗日政权被摧毁。4日,孙楚捣毁了南阳城牺盟会的《新生报》社,编辑王良被活埋。
晋西事变,也称十二月事变,发生于1939年12月。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抗战期间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时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晋绥绥靖公署主任的阎锡山,几乎动用了他全部晋绥军(旧军)进攻山西新军,镇压与新军一体的牺牲救国同盟会。新军在八路军的支援下奋起反抗。中共中央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妥善处理了这次事变,打击了山西反共顽固派的妥协投降阴谋,发展了抗日武装力量,巩固了山西的抗战局面,并争取到阎锡山继续留在抗日阵营,维护了中共与晋阎的统一战线关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939年12月,为驱逐山西新军决死纵队内的进步势力,山西军阀阎锡山授意部分顽固派军官从内外两条战线,对决死纵队发起进攻。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斗争,决死一、二、四纵队和另三个旅的新军部队成功粉碎了阎军的进攻,转移到晋西北和晋东北地区。而这其中,属决死四纵队内的反顽斗争最为惊心动魄,该纵队有两个旅长和三个团长先后叛逃或被逮捕。
决死四纵队最初是1938年1月由决死第十、十一和十二总队合编而成,纵队长是旧军官梁浩,政委是地下组织成员雷任民,政治部主任是积极分子刘玉衡。这样,进步势力在领导层面形成了二比一的优势。但由于顽固派牢牢控制着三个总队长的职务,后来为了改变纵队内部力量对比,又先后将地下组织掌握的游击第六、七团和第十八团编入纵队。
第十总队前身是成立于1937年8月的少年先锋训练第一团,队员都是牺盟会从山西各地以志愿兵的名义动员来的工人、农民和学生,短时间内就发展为一个2500余人的主力步兵团。首任总队长是旧军官武玉山,由于当时第十总队是脱离大部队单独活动在晋西南地区,武玉山曾想把这支部队单独拉出来组建警备旅,引起了指战员们的抵制。
雷任民政委到部队上视察后,根据指战员们的意见及时开除了武玉山,在反武活动中非常积极的队附鲁英麟被提拔为总队长。但鲁英麟和武玉山之间的矛盾只是为争权夺利而已,此人本质上仍是一个非常顽固的旧军官,雷任民因为对部队不熟悉,被此人蒙蔽了。1939年秋林会议后,第十总队改称晋绥军独立第7旅33团,政委制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