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重视教化,县试一般一年一次,县试在各县皆有考场,由本县官组织,考几场、考什么内容也由县官决定。
这任的溧水知县姓汪,江西人,四十多岁,同进士出身,刚刚候补上了溧水县的缺。
本朝选官非常重视出身,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之说。
汪知县考上进士的时候刚刚年过四十,作为官员正是年富力强,当打之年,但是三甲进士在京城谋到实缺也并不太容易。
殿试三年一考,每次考试都会录取一甲、二甲、三甲进士,人数少则百余人,多则几百人。
再加上乡试也三年一考,每次也会录取上千位举人老爷。
最后加上如今太平盛世,圣明天子,中华大地时不时遇到大事喜事,朝廷会开恩科,多产生一批进士举人。
经年累月,乌泱泱一大片读书人都在嗷嗷待哺,等着上任为官。
可官员岗位素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加上皇亲国戚世袭候补一部分,皇帝高官恩封一部分,剩下好位置真是不多。
不过幸好汪进士家境还较为富裕,又蒙高人指点,经过四处活动打点,好歹外放到了江南富庶之地担任知县。
对此,汪大人已经十分满意,踌躇满志要做出一番政绩来。作为到任的第一场县试,汪知县非常重视。
谢凡并不知道汪知县的背景故事,举人进士们候补不容易也离他太过遥远,他只知道这个时代和明代高度相似,甚至国号也是明。
官员选拔方式也是和明代一致:科举的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只要院试考取了秀才,就算脱离平民阶层,享受一定特权,如果进一步考中举人或者进士就可以做官,进入士大夫阶层。
而成为童生只是读书人之路的第一步,拥有童生身份,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读书人。
本朝的开国太祖也讳上朱下元璋,但是到了第二任皇帝,就和谢凡原来知道的明朝历史不一样了。
太祖十分爱重的太子朱标没有英年早逝,而是顺利即位,年号“昌顺”,享年七十有七,庙号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