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如果中举

除了给学官准备的礼,两个新秀才也要置办新的蓝色长衫子和头上戴的儒巾。也都在张家铺子里面买,刚好当天张庆出门办事,铺子里是张世贤照顾,他坚持不肯收钱,要送给两位好朋友,谢凡李宁也就答应了。

一切准备完毕,谢凡李宁两人带着礼物去应天府学拜见学官,学官稍微推辞了几句就眉开眼笑地收了礼物。又过了几天,府里发下通知了新秀才们三日后进学。三日后,谢凡李宁穿戴整齐,早早去成夫子庙那边学院候着,学官领着众新秀才一齐参见了宗师,然后升堂画卯。从此谢李两人便能正式称得上是秀才了。

虽然学政齐大人名声响亮,但是由于不可抗力,他对早已放弃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就如同二十一世纪提拔无望又临近退休的资深科员。齐大人只求顺利退休,工作划水。因此上行下效,底下学官也是划水。在第一天正经地升堂画卯做完仪式之后,学官也就不再管束秀才们了。学官之所以敢于如此放飞自我,全是因为秀才们心中真正看重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大比”。入学不过是为了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大家都不指望进学了真正学到东西,管束严格反而麻烦。

朝廷历来优待读书人,秀才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优待。如果岁考通过则官府有廪膳补贴,还可免除徭役。在社会地位上,秀才可以见到官不跪,只需要作揖即可,在当地官员面前能说得上话,有几分面子。

理论上平民不可以与秀才平起平坐,但是如今商业发达,富商巨贾钞能力实在惊人。而秀才的廪膳却实在不多,单纯靠廪膳只能勉强糊口。除了谢家李家这样本来就是小地主家庭的秀才不必而外出赚钱,像周先生这样家底不厚的秀才,往往都要做些“兼职”补贴家用。比如代人润笔,教书先生,官员幕僚,甚至看风水、当讼师。因此张家虽然是商人,理论上地位是比秀才们低,可是张家有钱,秀才们还有求于张家,所以四位老少秀才都对张家父子客客气气。

对张家来说,拨出一个闲置的小院子给秀才们住着,打发一两个下人稍微照顾着,花不了多少银子,但是挣了大大的面子和实惠:衙门里小吏来收税认捐都要客气很多,上门盘剥也没有狮子大开口,勉强算是狮子猫小开口,和官府打交道也要硬气不少。所以张家上下也对秀才们礼遇有加。就这样达成一种玄妙平衡的互利互惠关系。

天下初定之时,本朝太祖为了与民休息,制下的商业税比例是三十税一,确实算不上高。但是对于张家这样的坐商来说,商税只是小一部分,各种名目繁多的杂捐加派才是大头。东南抗倭要商户认捐,西北平乱要商户认捐,中原抗洪还要商户认捐。而且认捐往往层层加码,朝廷本来要五两,到了州府大人那里就要十两,到了衙门吏员那里就要五十两了。

谢凡李宁两人进学之后,学里基本无事。两人便如脱缰野马,昏天黑地的胡乱玩了几天。但是因为张世贤这个最有钱,也最会玩的,被父亲拘束着学生意,也没有时间再同两人一道快乐玩耍。没有地头蛇带路,两个小少年,玩了几天也就觉得没趣了。

谢凡个人感觉进学就好似前世读大学,学业压力不重,远离家人,自由自在,无人管教。各人毕业了也是各奔前途,同一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是天差地别。前世有同学沦为卢瑟,也有同学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如今的应天府学也是一样,有些秀才屡试不第沦为勉强糊口的资深秀才,有些秀才中举做官发家致富,更有些秀才在科举之路上一路大展宏图,高中进士,青云直上,享受真正的高官厚禄,甚至青史留名。

谢凡觉得府学比前世的大学更加快乐,因为做秀才是没有毕业年限的。如果进一步科举不成,做秀才是个过得去的终身职业,能维持基本生活还有一定社会地位。不过目前谢凡和李宁都是十多岁前途大好的小秀才,心态自然没到混日子那步,还是都以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作为头号目标。

只是谢凡并没有意识到:明朝的秀才比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难考得多。如果他仔细盘算一番就会发现:在二十一世纪,国家对教育大力支持,适龄儿童无论家庭无论性别,基本全部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升高中的中考虽然也有大约一般的淘汰率,但是高中毕业的学生基本都可以顺利接受高等教育。

而在大明,首先女性一般不读书,也不能参加科举。其次男性作为农业社会的宝贵劳动力,能够供养儿子全职读书的家庭就已经属于少数富裕阶层了。最后在应天府溧水县这样的富裕地区的科举大县,秀才的名额也只有区区几十人。

因为多活一世,实际年龄四十岁的谢凡还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他自己给自己安排了八小时五天的学习制度,五天读书学习,两天休息。学习日每日上午都正经读书学习,下午写写文章,偶尔看看《天工开物》。处于健康考虑,他早上都做一套前世记忆里的广播体操。双休日和节假日则安排睡懒觉和结伴出门玩耍。

小主,

李宁虽然十分聪明,但是十一岁正在贪玩的年纪,相比谢凡自控力差了很多。每日要么睡到日上三竿,要么出门游玩不着家。因为李宁的父亲不善于读书只在家中管理田地,所以李老秀才对孙子给予了厚望,十分怕他学坏。加上李家家境也不富裕,只给了李宁为数不多的零花钱。囊中羞涩,出门在外样样都花钱,李宁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每天都按时回小院子吃晚饭睡觉。

谢凡也提醒过李宁不要太过荒废学业,还是以准备秋闱为重。但是李宁都满不在乎,说到:“离秋闱还有两年呢,早着呢,明年再看书也来得及。”谢凡仔细一想,李宁聪明过人,过目不忘,说不定明年再准备真的可以,也就不再多说。自己没他那么聪明,还是老老实实地读书为好。

乡试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叫正科,如果遇上喜事大事比如皇帝结婚,册立太子等则会加考一次叫恩科,因为每年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现在是佑德九年,癸丑年上半年,不出意外的话还有两年多才是佑德十一年乙卯年正科。(注释:历史上明朝的乙卯年是1435年,明宣宗宣德十年,明代处于‘仁宣之治’中,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小说设定为架空,是明代平行时空,所以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年号是‘佑德’,因为皇帝还没有去世,所以没有庙号。)

如果两年后谢凡能够成功中举,他会成为年仅十五岁的少年举人。不夸张地说,二十岁以前中举完全能称得上“前途远大”。谢凡隐约还记得前世学过一篇课文《范进中举》,主人公中举之后居然高兴疯了,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见中举人是多么改变命运的事情。

来到明朝下定决心发奋科举之后,谢凡留心打探了如今“举人老爷”是怎样的存在。除了后世众所周知的举人能做官有地位,还有非常实际的好处,举人名下土地有很大面积可以不纳税!虽然他现在还是小孩子,大人们一般不和他讲太多银钱土地的琐事,具体多少土地可以免税他还没打听出来。但是他知道远远超过了现在做秀才所优待的几十亩。

谢凡开始畅想中举后的美好未来:“祖父本来是秀才,家里本来的几十亩地也不纳税。如今我也是秀才了,又能多几十亩地不纳税,有空回家和祖父祖母商量商量再买些地,别浪费了优待政策。如果两年后中举了,我还是要继续去考会试,趁热打铁,一鼓作气!趁着年轻脑子好,早些考中进士。

中举之后免税土地额度更多,估计家里钱不够买那么多。听说一旦中举,会有很多人投献,把土地送到我名下,他们免税,倒给我交租金。这种坐享其成的事情一定不能错过,但是我去赶考,只能麻烦祖父。倒是要好好和他说说。”

谢凡的思想乱飞,又想到:“似乎进士不怎么容易考,如果考不中进士,就凭借着举人身份做个朴实无华但有钱的地主也不错。有了钱还可以试验试验《天工开物》里面各种技术,说不定能推动科技进步,为全人类做出贡献。”

其实中举的概率实在很低,比前世考高考难多了,反而会试的录取率高于乡试。也就是说考中举人后中进士比秀才考中举人更容易。谢凡畅想的一次成功,十五岁中举人实属是想peach。多数秀才考到白发苍苍都没有成为举人。

幻想美好未来是调解现实苦闷的一味良药,谢凡为了中举勉力苦读,日子实在是平淡无味。寻常生活又不像上一世的生活有各种娱乐休闲活动,小半年就这样过去了。就在谢凡无聊到头顶长毛的时候,陆家发来帖子请谢凡回乡吃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