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凡、李宁和张世贤三人因为要回到应天城,宿醉也不得不早起。打着瞌睡勉强起床收拾出门乘船,三人上了船都补起瞌睡来,可惜船上晃晃悠悠睡得也不甚安稳。
一路晃晃悠悠,回到张家小院里,谢凡简单洗漱,吃了些东西,倒头便睡。接着又休息了两天才缓过来,谢凡暗暗感叹:“这酒后劲太足了,宿醉要人命。酒水看起来有点浑,入口感觉度数似乎也不高,没想到喝多了这么上头。酒精伤害脑细胞,还是不可逆。我这辈子还得靠脑子吃饭,本来就不够聪明,以后可不能再喝了。”
迄今为止,谢凡这一世读书历程,从启蒙到取中秀才,一路不可谓不顺利。谢凡前世做学生期间也是成绩优秀那一拨,一路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谢凡这一世既有四十年做人经验,心态稳如老狗,又有少年人专属的聪明大脑和良好体力,所以他自觉读书比前世更为顺利。
但是他十分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天赋异禀的天才,是平平无奇的“地才”。他成绩好主要靠勤奋自律,次要靠关键时刻临场发挥,也就是所谓运气。
对于顺利成为秀才,谢凡事后复盘,猜想县试成功多半是汪大人见自己“年纪幼小”,觉得“此子有前途”,才取中自己。因为县官有教化民众之责,县里多出举人进士是县官政绩,所以童生试选人自然是看重年轻机灵,有潜力,自己占了优势,包括便宜老爸和祖父年轻时县试顺利也是如此。
童生试自己能过一来是真心运气好,二来是因为各县选出都是年轻学生,自己从小得祖父真传,在年轻读书人中学问还算过得去。
因着应天府下辖八县,人口百万之众,历来才子辈出。自古江南出才子,才子多半在金陵。区区童生试对于应天府府尹大人来说,算不得头等大事。须得秋闱乡试,应天府府尹大人会上心。
至于院试,谢凡对齐大人心路历程一无所知。他把自己顺利取中进学,归结于自家祖父和李周两位秀才都受到学政大人青眼相看,自己也算个小小“学三代”。
基于以上分析总结,虽然不一定都对,但是谢凡颇为自得,暗自发誓:“趁着年轻,卷起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要一口气考上举人,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
今年是佑德十年,甲寅年,不到一年便是乙卯年“秋闱”正科了,须得开始为乡试准备了。虽下定决心卷起来,可去年实则躺平了。仅靠着自我约束,没有外力压迫,谢凡实在做不到如前世高三冲刺一般“996”,甚至每周工作四十小时都难以保证。
“原以为我既然能抗住996,那么自觉朝九晚五双休应该没问题,结果我实际是躺平了。这大概就是人性的弱点吧。”哪怕有着四十年做人经验,谢凡还是没能克服惰性。
为了秋闱中举,为了发家致富,谢凡参考前世考试经验,拿出高三冲刺劲头和学习方法。首先自夫子庙旁各家书铺中高价买了官方教辅书、历年真题和优秀范文,诸如《四书章句集注》、《乡试录》、《会试录》和各种时文。经过多方打听,先问祖父李老秀才周先生,再找李宁陆家兄弟各位同窗,都精挑细选买了最好版本。
每日里把《四书五经大全》和《四书章句集注》对照阅读,虽不至于倒背如流,但见了随意一句,便能随即说出其中意义和前后段落。不同于前世学习数理化科目,有推理有分析。如今科举全是以《四书五经》为基础,选出其中词句为题目,诠释以程朱学派注解为准。因此几乎没有推理,全靠记忆,谢凡时常感叹需要补脑开发记忆力。
背书差不多了,再把《乡试录》中往年题目一一做了。先自己作答一遍,写完了再读一遍《乡试录》里实际中举文章,两相对照,自己批注修改一番。时不时再与李宁相互批改习作,谢凡心思缜密,长于理解分析,李宁才思敏捷,善于遣词造句,两人都颇有教学相长之感。
(注释:《四书五经大全》是明代永乐年间官方纂修的四书五经版本,《四书章句集注》是宋代朱熹所着对四书的解读,科举考试往往以此为依据。笔者理解此二书可以视为科举教材;《乡试录》和《会试录》则是官方刊印的取中士子考场所作文章,笔者认为类似于后世历年真题;时文则多为民间各家文社出版印刷,笔者认为类似于后世模拟题。)
应天府府学生员虽不须画卯,但上午也有学官讲习经史,谢凡也捡选了些个想听的去参加。多数学官也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谢凡就充耳不闻,自己埋头看书。偶有学官既真才实学,又用心讲解,谢凡便恭敬上前,一股脑把心中疑惑吐出,求学官解答。学官既然是个认真不敷衍的,好不容易见有生员用心好学,自然欢喜。往往对谢凡循循善诱,倾囊相授,谢凡自觉受益良多。
如此勤学苦读,暑往寒来,乙卯年新春也到了。谢凡和李宁一同回溧水县乡下过年。回到家中和往年一样,照例去陆家和李家拜年。因为已经定下亲事,谢凡又和祖父周先生一路去了县里周老爷家拜年。因为周老爷是乡宦,周家宅院虽算不上十分富丽堂皇,却与民宅不同。
周家大门是黑门铁环,门上又饰有门钉。周家下人引着谢凡一行人从中门进去,先是照壁,其上是石雕福禄寿三星。绕过照壁,又有栽种着绿植花卉,才到了正堂。正堂上挂着匾额,写的是“积善堂”。堂上栋梁皆是土黄清粉装饰,绘着梅兰竹菊,厅内墙面皆挂着文人字画。因为正在新年,谢凡一路进来都见着披红挂彩,喜气热闹。
周家下人请三人在堂上坐下,又奉上香茶点心,说到:“请几位秀才相公且吃着茶,已禀告我家老爷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