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在南城小院里安顿下来,陆才明便又雇佣得一个尤姓厨子照料众人一日三餐。
尤厨子年约四旬,身材高大,生得一副大嗓门热心肠。自称曾在陕西行都司,威虏卫勾军,做的便是伙头军。因为威虏卫被朝廷废弃,方才来到北平城中讨生活,也无妻子儿女,辗转便做了厨子。
只可惜尤厨子虽然姓尤,做菜却不如其名。他做菜尤其少油,每日菜色皆是见不着什么油花。而且此时盐巴并不便宜,所以尤厨子总是舍不得随意“挥霍”调料。他所做吃食饭菜可谓是没滋没味。
张世贤和陆平友自小长在南方,口味本就与北方不同。两人在家更是历来是吃好喝好,对此颇不习惯。所以往往不爱吃尤厨子所做饭食。
只有谢凡因为前世观念,注重健康饮食,觉得饭菜少油少盐甚好。对于尤厨子所做饭菜倒是颇为习惯。
尤厨子难得遇到“知己”,于是对着谢凡这位年轻举人老爷格外照顾。每日来给谢凡送热水,送吃食都格外热情。
一来二去,也和福顺、顾三郎相熟起来。后来又得知顾三郎也是军户出身,更是越发亲近。三人每日里聚在一处,听尤厨子讲述军中往事。
陆家父子与张世贤也不曾闲着。自从来到京城便开始四处走动应酬。早出晚归,今日见个山西商人,明日会个徽州商人。毛料生意,木材生意,连连谈了一笔又一笔生意。
只是可怜谢凡一人,头上悬着“会试”这柄利刃,他不得不在家苦读。其实他自觉会试前景一片漆黑,心中已经有些懈怠了。但是千里迢迢,来都来了,总不能白来一趟。也只好勉力在屋里温书。
因为天气寒冷,取暖主要靠烧炕。谢凡几乎都在炕上读书。一连炕上盘腿看了好几日文章之后,谢凡实在觉得眼花腿疼。下定决心出门走动,活动筋骨。
可是谢凡在北京城里并无熟识之人,外面又天寒地冻。总不能在大街上闲逛。
谢凡左思右想,忽然想起金陵会馆里还有位同乡举人,是在鹿鸣宴上见过的。虽然他神色冷淡,似乎并不好相与。但是临近会试,应当会有更多外地举子来京等待春闱。
便招呼顾三郎与福顺一同去金陵会馆走一遭,撞撞运气。可是福顺嫌弃天气寒冷,又正和尤厨子聊到兴头儿上,不愿出门。谢凡也不勉强,只留福顺看家,带着顾三郎出门去了。
主仆两人来到金陵会馆,果然又来了几位赶考的应天府举人。谢凡连忙上前作揖见礼,与一众同乡举人一一寒暄认识。
此时除去两京国子监、各地府学县学,更多有民间书院学堂。读书人多因着同窗、同学而结识。
可时至今日,谢凡已经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举人,却甚少和其他读书人交际往来。
其中大半原因是谢凡自认三观与主流不合。言行举止中,他总觉得有种种无形障碍,横亘在自己与周围众人之间。而时下种种休闲娱乐,谢凡也不甚感冒。所以除了家人亲戚,谢凡甚少与外人交往。
除此之外,也是机缘巧合,各种客观条件,造就了谢凡如此孤单处境。
首先便是谢老秀才因为担心谢家独苗苗,宝贝大孙子在外面书院里会结识上狐朋狗友,学会吃喝玩乐,走上他短命鬼父亲的老路。所以便从小把谢凡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只在家中读书启蒙。
后来谢凡年纪渐长,成为童生,取中秀才,顺利成为应天府学生员。本可结识些府学同窗。可惜学政齐大人惫懒,应天府学众位学官亦是不甚理事。谢凡又少去府学点卯,日常只和李宁同行同往。故而谢凡在应天府学也不曾结识什么实在朋友。
此时在金陵会馆见到众多同乡举人,谢凡顿时起了好好与他人结交的心思。
谢凡本科秋闱里是最末一位,并无才名,毫不起眼。但他年纪轻轻,说话客气有礼。此刻身在异地他乡,应天府同乡举子抱团取暖,会馆里众人对着谢凡倒也投桃报李,以礼相待。
因着天气寒冷无处可去,举子们便在会馆中闲坐,三五成群一同说些时事趣闻,文章仕途,倒也相谈甚欢。
只有那位鹿鸣宴上坐谢凡上首的落寞举人,此时此刻依旧冷漠孤僻。旁人饮酒闲谈,他只冷眼旁观。旁人招呼他一道,他也推辞不应。如此这般三番五次,渐渐众人也都不再理睬他了。
虽然自古文人相轻,但在会馆众多举人中,却有一位叫常幸的年轻举人隐隐为其中首脑。
谢凡见这个常举人身量中等,方脸阔鼻,浓眉大眼。相貌算不得英俊,却十分端正。言行举止中也有些掩饰不住的得意骄傲。谢凡觉得常举人有些面善,却想不起此人是谁,有何特别之处。
他便偷偷询问旁边一位王姓举人,这位常举人是何方神圣。
王举人名叫王思汉,年过四旬,生得五短身材,黑脸大胡子。虽然相貌有些粗糙随意,性格却是一众举人中最热情和蔼的。他已参加过三五次春闱,应天府一众老少举人,他几乎个个认识,人人面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