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假日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教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分别被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 “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之辰。

下元节习俗有:

1.祈愿神灵:下元节这一天天黑之前,一般需要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以示忠诚。其目的是为了祈求在枯燥的冬天农作物能够安全过冬。

2.祭祀祖先:一般的流程是:在下元节月亮出来的时候,把家谱、祖先像、排位等供于家中上厅,然后安放供桌,摆好香炉、贡品,开始祭祀祖先亡灵,祈求祖先保佑。

3.饮食风俗:民俗云:“早吃糍粑晚吃鱼”,在下元节这一天,早上一般吃糍粑、麻糍、芋子包等。到了下午祭祀结束之后,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丰富的菜肴,像鱼肉、羊肉、猪肉等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下元节有一个很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化解。这种生命的体验,并不能只用“愚昧无知”“宗教盲从”来概括甚至打压。

4、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主要习俗:

1.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

2.祭祀土地: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3.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演变而来。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5、上巳节

上巳节中国最早的情人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古代习俗:

上巳节习俗的核心称为“祓禊”(fúxì),“祓”是除恶的祭礼,“禊”指用水来清洁洗涤。

外出踏青,三月三,也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杜甫在《丽人行》里曾写过:“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文人修禊,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人们来到水边,不仅为了去垢除凶,而且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饮宴游玩,并且逐渐形成曲水流觞的文人雅集。

这些都是我们渐渐遗忘的传统节日,它们代表着我们的中国文化。我们不应该让它们落寞,而应该去认真地了解它们。我们的遗忘,遗忘的不仅仅是节日本身,更是节日背后的文化传承。

现在中国传统四大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大节日是经过历史变迁和考验存活下来的节日,比较珍贵,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一代代人过过的节日,古今之人同过的佳节,简单的回顾了解一下。

一,春节

首推春节,又称为“年”、“过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的时间一般是在公历的1月或2月,即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的庆祝活动通常从除夕夜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这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守岁、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等。这些活动都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祝福、希望和期待。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团圆节,是人们心中的头等大事。春节期间,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运期间,如潮似海的归家人群构成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迁徙景象。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二,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