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又能打,手下能臣武将可是不在少数的。
这都怪朱元璋,要是不封藩王,也就没有那回事了。
这种封建王朝,要么就是郡县制,要么就是分封制,两者并举,都有不妥的地方。
主要还是朱元璋生的儿子太多了。
过了几天,前线传来一个消息,那就是流民来投,无非就是没有吃的了,过来乞食。
关键是,这还不好要,那么多流民不好接收的。
一旦放进来,又会生出动乱。
慈不掌兵,前线的将领,不能让流民进来,本来是给朱棣造成混乱的,别到时候,给他们造成后患了。
白辰也同意这一点,只有等打完了朱棣,再进行赈灾吧!现在那是不行的。
谁接收流民,谁就倒霉,尽管朝堂可以说,有那个本钱赈灾,但是正在打仗,这种事情,就只能延后了。
过了半月,耿炳文在中原地区,就率兵出击了,锦衣卫也收买了一些叛军的将领。可以里应外合。
关中三万铁骑,去抄后路。
打了七八天,在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之下,击垮了敌军,并且,顺势收复了不少失地,俘虏几万叛军。
总算是打了一个胜仗了,白辰立刻给耿炳文封为功德侯,并且,给耿炳文增兵五万,以恢复元气。
尽管说是打赢了,但是还是不足以,一鼓作气的消灭叛军。
这战线拉得长,粮草军械,可是不好运输的。
因此,还是得稳扎稳打,步步蚕食。
中原地区为一路,徐州为一路。
这两路大军,彼此距离似乎有些远了,应该在中路,安置一路大军才对。
三路大军,可以共进,持续压迫叛军。
应当再组建一路大军才是。
人有,兵力也有。
白辰思来想去,决定征调二十五万大军,由兵部侍郎曲先良统领。
这个兵部侍郎曲先良,那也是打过仗的,尽管远远称不上厉害,但毕竟是有经验。
用这样的人,也可以放心的,毕竟,其家人在应天府。
白辰下令,抽调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