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定心,与草芥何异?
北宋官家赵顼,彼时刚亲政,正是年轻气盛之际。苏轼徐徐图之的思想,自然无法满足皇帝中兴大宋的迫切愿望。
熙宁二年,王安石准备改科举、办学校,苏轼坚决反对,并写下《议学校贡举状》,这让王安石大为恼火。
熙宁四年,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苏轼遭到御史谢景温弹劾过失,自请出京,被授为杭州通判,一走就是三年。
按照原本的历史,今年秋,苏轼将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不过,系统的到来,让这个世界原本的时间线开始发生变化。
苏轼正要往汴京而去,忽闻脑海中有一怪声响起,那声音自称是什么古人招聘系统,特聘他前往九百五十年后的后世,担任一所学校的大厨老师。
被宋仁宗称赞为宰相之才的苏轼,惊诧之下,差点笑“死”。
因为系统告诉他,在后人眼里,没人比苏东坡更懂吃货。
苏轼心道,这苏东坡又是什么人物,和他一个姓也就罢了,竟然比他还爱吃。苏轼正要不服,没想到,系统又说了,他就是未来世人口中的苏东坡。
得知另外几位将要一同前往后世的人之后,苏轼神色肃然。
来不及对高俅再多说什么,苏轼当即策马扬鞭,往繁华的东京疾驰而去。
------
同一时间。
汴京。大宋皇城,垂拱殿。
阳光透过宫殿偌大的窗户,在空旷的大殿地面上投射下一片斑驳的光影。
坐在龙椅上的年轻人,名叫赵顼,正是大宋第六位皇帝,也即当今官家。
自从十九岁登基亲政,八年来,赵顼一日不敢懈怠。
每天几乎都是鸡鸣起床,夜半休息,风雨无阻,可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处理不完的政务。
过去六年,因重用王安石变法,许多旧党元老大臣很不认同赵顼的做法,辞官的辞官,乞骸骨的乞骸骨,外放的外放。
赵顼本以为扫清这些顽固派,变法就会更容易些。
没想到,坚持了六年,换来的却是一日比一日疲累,但赵顼不想放弃。
毕竟,赵顼立志要做中兴之主。大宋,一定要在他的治下,覆灭西夏,夺回燕云,实现天下一统。
只是,掣肘实在是太多了。
不仅仅是旧党,就连太皇太后、太后乃至皇后,也都不支持赵顼变更祖宗之法。尤其是赵顼生母高太后,对赵顼重用王安石十分不满,甚至与赵顼祖母曹太后一起哭诉“王安石乱天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