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大明。
北平。
距离南京应天府皇宫大约三千里外的燕王府,院子里的腊梅正在迎寒独自开,若有若无的花香,顺着凛冽的寒风,钻入了书房里一个中年人的鼻子里。
这个身着华服的中年不是别人,正是已经39岁的燕王朱棣。
近来京中传来消息,说皇帝不会满足于废黜周王朱橚就停止削藩。
姚广孝也分析,这只是大规模削藩的开始。
“周王乃殿下之同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姚广孝当时就一针见血地分析出了此举背后的深意。
自从多年前与朱棣相识,姚广孝就成为了燕王的重要谋士。
察觉到燕王不甘受制于人之后,姚广孝更是积极为朱棣出谋划策,不断在背后推动朱棣起兵反抗朝廷的削藩政策。
这些年,朱棣并没有坐以待毙。
他先是装疯以自保,同时暗中训练死士,积聚力量。同时,朱棣还网罗了张玉、朱能等将领,训练士兵,打造兵器,筹备物资与情报工作。
但是,对于要不要迈出最后一步,朱棣此前还是有些犹豫的。
毕竟,当今皇帝是他的侄子,是他大哥的儿子,也是他父亲遗诏传位的。
更何况,以藩王的身份,起兵造反成功的,自古以来,没有成例。
“以下犯上,以叔逼侄,以藩王夺君位,恐失民心。”
朱棣不是满脑子只有权力的人。
但他也的确十分不满朱允炆的削藩之策,因此不愿意束手就擒,毕竟,他还有很多理想想要实现。
若是大哥还在就好了,如果是他大哥朱标当皇帝,必不至于闹到如今的地步。
姚广孝闻言,遂劝道:“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与平行世界年仅22岁的朱棣认识姚广孝的历史稍有不同。
在朱允炆的大明历史中,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网罗天下高僧随侍诸王,让这些高僧在各地为马皇后祈福。当时,道衍(姚广孝)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
二人初次相见时,朱棣曾询问姚广孝为何会选择他,姚广孝回答“因为我会送王爷一份大礼,一顶白帽子。”
姚广孝送给朱棣一顶白帽子,寓意“白”在“王”之上,实为“皇”。这表明姚广孝年轻时就认为朱棣有当皇帝的潜质。
因此,姚广孝口中的“天道”也是指朱棣有天子之相,以相面之说来激发朱棣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