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忠于陛下还是人民

兰陵王看到史书上记载,历史上的他在临死前说的那句话“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鸠也”,不禁泪流满面。

宁野见时机已到,便将心中准备已久的问题问了出来。

“现在,兰陵王,请诚实地回答我,知道历史的你,接下来到底是忠于陛下,还是忠于人民?“

对于早已习惯没有皇帝的现代人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

而对于三纲五常观念早已深入骨髓的古人而言,这更加不是一个问题。

就拿赵顼来举例,他作为皇帝,大概率希望臣民忠于自己。

但是,再进一步,如果你问赵顼,臣民忠于你,那你又忠于谁?恐怕这个问题,赵顼不一定能回答上来。或者说,即便他能回答,也无非是「忠于大宋」这样冠冕堂皇的话。

不过,就像前文列举过文彦博说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例子(见第31章),赵顼其实是个挺有「民本思想」的帝王。

不然,一心想要变法图强的赵顼,又岂会因为郑侠进《流民图》,就长吁短叹,彻夜难眠,第二天临朝,立刻罢去方田、保甲、青苗诸法,甚至连王安石也被罢相?

“《孟子·尽心下》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你们肯定都知道。”

宁野用古人熟悉的话切题。

“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皇帝,自古以来也没几个,不外乎汉文帝刘恒、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宋仁宗赵祯等人,而且也只是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民贵君轻。”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多次下诏减免田租,“汉文帝十三年除田租”虽然学术界对免除田租的年限存疑,但汉文帝是个仁德之君几乎是共识。

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减税赋,推均田,让百姓有田可耕,因此有贞观之治。

作为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开启了“仁宗盛治”。《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但是,放眼历史,更多的帝王,还是把百姓当棋子。

至少在宁野看来,秦皇汉武,于国家社稷自然功莫大焉,堪称千古一帝,但实事求是地说,那些撑起宏大叙事的无数个体,也不应该被忽视。

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封建王朝无论兴盛还是衰亡,给百姓带来的都是苦难。

但是,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必经环节,这段时期又很难直接跳过。

别忘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