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帝国的烦恼

虽说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智囊,但三人职责并不一样。

方孝孺才学渊博,又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是重要的辅政文臣,虽然不谙军事,却是朱允炆的重要谋臣和精神导师。

齐泰原名德,因其为官九年而无过失被朱元璋赐名为“泰”。朱允炆即位后,齐泰与黄子澄同参国政,进位兵部尚书,参与密议削藩。

黄子澄有文章与德行,身负盛名,兼任翰林学士,与齐泰同时参与国政。

齐黄二人都力主削藩,但策略有所不同。

尽管两人私下已有商议,有关讨论也已不是第一次,但作为臣子,他们还是觉得,应该再和朱允炆说说他们在削藩策略上的想法,然后交由圣心裁断。

“陛下。”

黄子澄率先拱手说道:“百姓之事,有方侍讲操持,想必万无一失。可削藩之事,还需陛下加紧定夺。去岁周王朱橚虽已因罪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但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削藩也当一鼓作气,方能成事。”

“臣附议。”

齐泰刚毅正直,对削藩也是赞成的,自然附和。

“此事商议已久,你二人可有定略?”

朱允炆闻言,终于从忧民的情绪中脱离,无缝切换到忧国的状态中。

“自陛下问臣,‘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臣一日不敢懈怠,已和齐尚书就削藩一事,有所商议,还要请陛下定夺。”

黄子澄口中的东角门之言,朱允炆自然记得。

朱允炆当皇太孙时,坐于东角门,曾对黄子澄说:“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这意思很明白——

各位藩王身为尊贵的亲属,手中掌握着雄厚的兵力,有很多人做出违法的行为,对此应该怎么办?

在这几人看来,办法就是削藩,理由也很简单。

只需看看汉朝吴楚七国之乱给国家带来的动荡就知道了。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大封同姓诸侯王,导致诸侯势力尾大不掉,最终引发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