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圣的六根之一落入天命马喽的手中,一段关于黑熊精和金池长老的过往也随之展开...
年幼的金池,从小就贪图‘金钱’,为了筹集入寺院的钱,在抓捕金蝉的过程中,他一路跑到了树林深处,也就是在这里,他第一次偶遇了黑熊精。
黑熊并没有吃掉年幼的金池,反而给了他一袋珠宝,也想通过小和尚来修习到佛法,拥有相同贪欲的两人就此走到了一起。
小金池喜欢各种各样的袈裟,它们代表着权贵,这一丝欲念也一直滋养着身边的黑风,终于在黑风的帮助下,金池一步一个台阶熬成了长老,身上也披上了凌驾于众僧的袈裟。
有了这个身份的金池,便开始肆无忌惮的收集各种袈裟来满足内心的私欲。
有一天,唐僧师徒路过此地,金池长老借了唐僧的袈裟进行欣赏,也正是这件不属于他的袈裟,让清心寡欲成了无稽之谈。
贪财之心吞噬了本心,最终沦为凡间世俗欲望的俘虏,为了将袈裟据为己有,金池长老火烧禅院想要‘送走’唐僧师徒,而同样觊觎珍宝的黑风也不想放过这个机会,其他的袈裟它可以不予理会,唐僧的袈裟,黑熊也视为珍宝。
争夺中,整个寺院成为了一片火海,生灵涂炭,横尸遍野。
只是本该在其中的唐僧师徒二人早已置身事外,大圣并未出手相救,只是静静的远观。
之后,黑风被观音收服皈依佛门,头戴禁箍的黑风始终不明白,金池长老本应该尘缘已断,金海尽干,为何为了一件袈裟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
观音菩萨只是笑笑说道,“只有穿上这件袈裟,众生才能看到是否真的放下,关键不在于是否穿得上,而在于能否活得下。”
唐僧视袈裟为衣物,脱下来心还是向着佛,金池视袈裟为珍宝,穿上身心已还俗,孰强孰弱,高下立判!】
“我来做个总结,先说好我不是AI哈,这黑神话悟空的第一章结尾动画讲述了,袈裟手办收集狂魔金池,面对猴哥对自己收藏的袈裟投以鄙视和嘲笑,并且还拿出了全球限量独一份的袈裟,还是自己的偶像观音亲手送的,再也忍不住贪念,想据为己有,最后酿成悲剧的故事。”
“以前当和尚是要钱的,不然还当不了和尚呢。”
“你以为佛都有元人是在玩梗的吗?”
“金池是在成长过程中才有了贪念,小时候金池还是个好僧的。”
“‘不,广智,那袈裟我不要了,别再烧了’,金池长老灰飞烟灭之前真的顿悟,明白了吗?”
“金池后半生都是贪的,但是前半生还是想追求佛法的。算是突然回归初衷了吧,不过贪念这东西,未必会断,可能只是生命受到威胁了才断的,如果侥幸又活下来,谁又能保证不再起贪念呢。”
“怕死而已,饶他一命,他照样要那袈裟。”
“我觉得哈,动画里有个细节,金池在见唐僧时穿得是朴素袈裟,感觉他抑制住了贪念。”
“我也注意到这一点,不过我的观点是,他放弃了凡品袈裟,证据也同样是他面对唐僧穿得不是华丽的袈裟。”
“金池还是挣扎过的,片尾动画你可以看到,他在挥杖抛弃众僧献上的袈裟后,到唐僧师徒来到禅院,他都是穿坏色袈裟,也就是最开始僧人穿的那种,他以为他已经放下了,然后他就看到唐僧那件极尽奢华的锦襕袈裟,瞬间就变了,哪是放下了,只是诱惑不够大罢了。”
“其实就是唐僧这个袈裟是佛祖让观音去赏赐的,去寻找有慧根,有能力,有修行的僧人带着九环锡杖和锦襕袈裟去西天取经,也就是说这件袈裟就是你修行到位的代表,所以最后观音说的:若不披上袈裟,众生又怎知我尘缘已断,金海尽干,所以这是金池长老的误区呀。”
“金池: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可为何这庙中尽皆身披袈裟大德自居,足踏之处皆称大师恭敬?为何我一身布衣,每日只能打水扫地、拾柴架火,日日撞那梵钟?若我得那最好的袈裟,岂不是有最大的功德,最大的修行?那袈裟世间无有二件,我若得之岂不是可坐莲台,显法相,受那香火享这果位?……别烧了!别烧了!我二百七十年积攒这功德若都烧了岂不是连那小沙弥都不如!何人称我祖师,何人称我院主?那袈裟我不要了!不要了!”
“朕登基二十七余年,推行了几百件仁政,怎么得有这传国玉玺!其实说白了,就是人不自信,需要依靠他人的认同与肯定,没有传国玉玺就是得位不正,得了这传国玉玺,哪个敢说朕昏庸无能?谁人不晓朕是天子,明君?”
“就这么说,进行特种工作的人得有特种工作证,你技术再好没证就不行。”
“我的观点和你们的类似,这件袈裟是菩萨道和封建王朝给予果位的象征,只有拿到袈裟,才有可能这一世拿到果位,但这里是菩萨果而非佛果,普通人往往有一种:有了能力一定要帮助他人愿望,这个有了能力其实也是果,不仅仅是贪婪那么简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关于袈裟,观音应该是认同金池有个人的小喜好,过度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本身就是一种欲求,金池犯的恶行是修行不足,陷入了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