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以我现在的状态,好像不该质疑自己“聪明”的时候做下的决定,但我现在只是思考的效率比较慢,不是真傻,基础的逻辑能力还是有的。
所以这个在我意料之外的情况,应该也在“聪明”的我的意料之外,因为在那几张纸上的“分析”中,完全没有提过这个部分。
所以考虑了两分钟后,我还是决定先找出那个偏移轨道的东西、也就是刘晓星和这件事有什么关系。
不过我现在的脑子不太好用,一边赶路一边思考肯定不行,于是我仔细研究了转移路线之后,果断放弃了二号点位。
从一号点位到二号点位需要15分钟,但如果绕一点路、从一号点位直接去三号点位,大概需要20分钟左右。
而且刚才那张照片里,我意外拍到了五个人的脸,“刚好只有另外两人是E.C.S.O”的概率不大,所以这次任务已经算是基本完成了。
况且就算这种概率极小的情况出现,我还有一个三号点位作为保险。
这样一来,再结合李智勇那边的进度,我只要放弃一次转移,就能争取到40……哦不,现在是37分钟的思考时间了。
“唉……”
我叹了口气,不自觉的把手伸到后脑、轻轻摸着“阻断器”温热的金属外壳,不过最后还是什么都没做。
“无论如何,都不要取下后脑的‘阻断器’。”
我看了眼第一页的“重点标注”,然后翻到第二页的“分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分析并不是论文那种长篇大论,而是按照客观情况和衍生出的猜想,区分成了不同的小版块,再辅以逻辑线、将各版块之间连接起来。
我不知道这是我的安排、还是陈禹含在记录时做的设计,但这种思维导图一样的格式,显然是为了帮我在这种状态下、尽可能的提高思考效率。
然而就像我之前猜测的那样。
我在“聪明”的时候,完全没想到刘晓星会出现,所以在我把所有逻辑都过了一遍之后,就发现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了。
一种莫名其妙的挫败感蔓延开来,我只能一边安慰自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边依照现有的情况、重新进行逻辑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