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收到诏书也是有些莫名其妙,这个樊若水是个什么人?怎么面子这么大?竟然惊动了赵匡胤?他为啥要我把这家人送到开封去?很显然,李煜不可能知道这里面的原委,更何况这个樊若水在南唐根本就是一个无名之辈,赵匡胤的这个请求虽然让他有些迷惑可一点也不让他觉得为难。再者说,他刚刚拒绝赵匡胤要他参加柴燎之礼的要求,此刻正小心肝乱颤,对于这样的一个可以“赎罪”的机会他哪里能够不赶快抓住?
就这样,樊若水一家在开封团聚了,为了让樊若水在家人面前更有面子,赵匡胤还给他升了个官儿——赞善大夫。同时,赵匡胤派人到荆湖地区的长江边上按照樊若水的设计图纸开始建造大型战船以及用以搭建浮桥的龙船,而他要求的龙船数量达到了数千艘之巨。
值此国势危亡之际,南唐又在干什么呢?应该是加紧备战准备跟宋朝决一死战吧?很遗憾,事实不是这样,李煜奉行的仍然是他的绝顶神功——眼瞎。不是还没打过来吗?不是还没有宣战吗?能拖一天就是一天,好日子能过一天就是一天,再说了,还有长江天险和十万装备精良的水军,我李煜怕什么嘛!
我们再来看南唐官场里的顶级大佬们又在做什么?这又是一个很遗憾或者叫很可悲的事,这时候南唐官场的顶级大佬不是什么中书省或者枢密院的行政长官,而是一个叫张洎(jì)的人,他与时任太子太保徐游和太子太傅徐辽共同执掌南唐的机务。
这个张洎是个值得说道的人,有鉴于我不准备在今后单独再说到他——恕我直言,因为我个人比较反感这个人,所以在这里直接把他说完。当然,因为后面的某些历史事件里他是重要的参与者,我还是会顺道再说到他。
客观地说,张洎是一个有才华且他也自认为自己颇有才华的人,他不但博览经书而且还深研佛、道两家,此外他还兼具风流倜傥之风,反正这人怎么看都跟李煜很对味口。李煜继位之后,张洎升迁为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有了李煜的这层关系,他迅速成为南唐朝堂上的第一大红人、大宠臣。
此人并不满足每天与李煜谈古论今、交流诗词歌赋以及谈佛论道,他还自认为有经天纬地之才。反正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之后,李煜为他胸中的治国之才而大为倾倒,国政大事也交给了这个在官职上只是个清辉殿学士的人。然而,事实证明张洎在治理国政方面只是一个庸碌之辈,他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才能。
古往今来,不要说自命清高之人,就算是那些被历史证明是一介庸碌之辈的人也绝不会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无能之人,而自命清高者更是撞破脑袋也要证明自己不是个庸才。不过,张洎是个例外,他兼具这二者的特质但又绝不会为了证明自己而去撞破自己的脑袋。
简单说,他在心里虽然承认自己不是治国之才,但绝不会放下手中的权柄。在宋朝攻打南唐时他力主抗战到底以此彰显自己的气节和骨气,但当国破之时他还是觉得苟活于世比蹬腿走人要舒服一些。李煜后来想投降的时候他坚决反对,但面对宋朝大兵们手中的刀枪时他又毫无抵抗的勇气。更有甚者,他本来与他的上司陈乔约好国破之时一同殉国,结果陈乔自杀身亡但他却没跟着一起上吊自杀或是抹脖子,其给出理由更是让人无语:“我还放心不下我的主子兼好友李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多么的伟大和忠诚,可这又是多么的无耻和虚伪!
在以南唐高官的身份被押到开封之后,赵匡胤开始翻张洎的老账,他先是责怪张洎极力劝阻李煜向宋朝投降,然后又表示要追究张洎写信叫援兵来增援金陵之罪。
面对赵匡胤的天子之怒,张洎叩首回道:“我承认这些事都是我做的,我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我忠于我的主人,就算是条狗也是要对主人之外的人吼上几声,更何况我还是个人。不瞒你说,类似于你说的这些事我还做了很多。今天我如果难免一死,那我也算是尽了臣子的本分。”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张洎表现得从容不迫且不卑不亢,显得自己是一个十足的爷们儿和君子。可是,我真的怀疑这人这个时候是在豪赌,赵匡胤根本没说要杀他,而他主动地提到了死亡且表现得慷慨大义。任何一个英明神武的帝王面对这种人恐怕第一时间都不会是立马杀掉而是劝降或招抚,而张洎真的就赌对了。赵匡胤觉得他这番发言很有忠勇之气,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于是就叫他以后专心事宋。张洎暗自一口大气喘出,他随即转身面对着赵匡胤跪倒再拜,他也就此华丽地完成了人生的转型。
请原谅我的阴暗心理再次发作。我是真的很想知道如果赵匡胤当时叫人把他拖出去砍了,他会不会当场瘫软在地或是尿裤子?